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促进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信息技术有着提高组织效率、增进组织绩效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即它能够做的,或是在理想状况下能够达到的)最终能否实现,取决于用户如何使用它。作为信息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个人用户在日常工作中能否有效使用技术,决定了信息技术真实的价值和影响。 理解用户为什么会接受或是拒绝信息技术是信息系统(IS,Information System)研究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目前,关于用户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已经证明个体的信念、态度是决定其使用意向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个体接受或拒绝信息技术的原因。但是从管理学研究的角度看,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寻求对用户技术接受现象的解释,而是应当在解释用户接受或拒绝信息技术原因的基础上,探寻用户对新系统的反应以及促进用户接受的有效方法。然而现有技术接受研究成果还难以直接为管理实践提供指导。其中,对用户技术接受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是限制已有研究结论的全面性,并进而削弱其在实践中的可应用性的主要原因。 本文在对用户接受行为研究与IS成功实施理论综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创新扩散理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深入剖析用户的技术接受和使用过程,总结了影响用户接受的信念和态度的形成及演化规律,分析了个体信念、态度与使用意向的关系,建立描述用户接受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进一步将个体的技术使用过程纳入组织IS实施的框架中考虑,系统地提出IS实施过程中管理用户接受的措施和对策,以期为中国企业实施用户接受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清用户接受和系统使用的具体含义,综合分析用户的接受和使用过程,总结信念、态度的形成、演化规律以及与使用意向的关系。(2) 建立描述用户接受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在模型中引入失调感和满意度两个变量,反映接受和使用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3) 通过实证研究对影响因素模型中各变量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反映使用经历的三个变量对后续使用意向的影响类似于保健因素的作用。好的使用经历不一定能促进后续使用,但不好的使用经历对后续使用意向的负面影响将会很显著。(4) 将个体的技术接受和使用过程纳入组织IS实施的框架中考虑,提出IS实施中管理用户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多个案例进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