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发病原因除了卵巢功能减退、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以外,还与神经递质、免疫功能、自由基、血管舒缩因子等多个因素有关。本文对近年来该病的西医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从定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激素治疗历史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将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进行了概述。中医认为本病由肾虚所致,与肝、脾、心及气血冲任有关。妇女届近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各脏腑功能失常,而表现出一系列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分型、治疗进行文献整理,查阅近30年来485篇关于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分别统计文献中出现的中药数量、频率、类别,中医经方出现的频率,中医各证型出现的频率,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症状出现的频率,以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证候学规律。根据文献统计,出现次数最多和剂量最大的前五味药大多为补血、补气药。从各类药物出现的频率上看,补虚药共出现4605次,占药物出现总次数的40.0%,其次为清热药、安神药、收涩药等;从各类药物的总剂量上看,补虚药最多,其次为安神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等;从证型的阴阳分类上看,阴虚占81.2%,阳虚占18.8%。说明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上阴虚患者多于阳虚患者;从证型的脏器分类上看,与肾相关的最多,占63.1%,其次为肝,占25.5%。根据文献统计结果和以往的临床实践,结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常见证型,并参考国际公用的一些量表(如kupperman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量表、生存质量量表等),试制定出包含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证型、证候以及躯体、心理、生存质量指标等项目的临床观察表。完成41例观察表的填写后统计数据,结果表明频繁出现的症状与文献的统计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