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痰飲的形成,多數學者醫家認為,是人體臟腑氣血失和,水穀津液運化失常所致。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勞倦內傷,起居失常,各種外傷,乃至水濕瘀血,皆可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致痰因素。 從中醫學來看痰飲,它是有一定的因素和條件綜合作用于人體之後所形成的,再進一步發展到疾病。痰飲病的發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參與,包括肌體臟腑、氣血、陰陽的狀態,痰之新久、多少,以及與其它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兼夾情況等。因此,通過防止痰飲的生成,抑制痰飲的發病,控制痰飲病的進展,在臨床多種相關疾病的早期預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著眼于:1.痰飲為陰邪,陰甚則陽微,陽微則陰濕之邪必甚。以溫药和之,是符合“飲為陰邪,非陽不化”之真理。2.前人總結言:脾腎為生痰之本,肺胃為儲痰之器。故仲景以溫陽化飲為治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