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传统隐喻研究只将隐喻看做成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而没有将之置于人类认知、思维和交际活动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所以缺乏对隐喻机制等实质问题的全面解释。当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可以用于解释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Lakoff从思维方式角度全新解释了隐喻,认为隐喻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认知方式,真正把隐喻研究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领域.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关注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Charteris-Black(2004)提出全新的隐喻分析方法即批评隐喻分析,综合利用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等方法来分析隐喻,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态度和信念。批评隐喻分析将语言分析与认知理解和社会文化相结合,通过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来分析隐喻。但现有研究对象多为英语政治语篇,对汉语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研究刚刚起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种公文形式。政府工作报告是党的意志和思路的集中体现,及时而深刻地反映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是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政治语篇。研究选取2003-2012年十年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建立语料库(总计212673字)。借助语料库识别提取概念隐喻,采用Charteris-Black (2004:34~35)的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探讨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的使用模式及其发展,试图揭示政治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语料分析表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运用了旅程隐喻、建筑隐喻、机器隐喻、植物隐喻、水流隐喻、战争隐喻、家庭隐喻、机体隐喻以及身体隐喻这九大种概念隐喻。虽然每年的政府报告中会新增隐喻的表达方式,但是主要概念隐喻模式没有发生变化。其中,建筑隐喻、旅程隐喻和机器隐喻是《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隐喻模式。这些隐喻的使用表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当前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与发达国家之间。从战争隐喻、水流隐喻、植物隐喻、机体隐喻、身体隐喻等隐喻模式在政府报告中的使用,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与时俱进,随着国内外大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及时调整治国政策,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始终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