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代是战后日本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期。经历了 1960年安保斗争失败的挫折后,日本社会爆发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新左翼倾向的社会运动,并在1968年达到巅峰。此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沉淀,关于日本1960年代的诸多问题重新唤起了包括研究者在内的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近年的学术热点之一。然而纵观有关这一时期的众多研究成果,关于文化的讨论却远不及政治论、社会运动论数量之多。而提到1960年代的文化,则不得不提作为这一时代文化核心的反主流文化。所谓反主流文化,指的是对某一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批判、反抗的文化。在反主流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当中,依托于现代民谣与摇滚乐诞生的抗议歌曲,通过“以歌表意”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批判,可谓是反主流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抗议歌曲一词是对具有强烈政治性、激烈批判现实的歌曲的总称。战争、政治、不平等、人种差别、思想统治、原子弹、核实验等,均是历来抗议歌曲的主要批判对象。1960年代后期,日本社会诞生了大量抗议歌曲,形成了一股热潮,成为了支撑这一时期日本反主流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且抗议歌曲在众多的抗议游行、政治集会中,通过合唱的方式被民众能动地接受、传播,最终从单纯的歌曲发展成为了一种民众自发的歌唱运动。通过考察这一时期诞生的众多抗议歌曲具体针对哪些对象进行抗议,为何对这些对象进行抗议,分析抗议歌曲如何与当时高扬的社会运动紧密结合逐步发展为歌唱运动,最终又是如何走向了终结,不仅可以把握抗议歌曲自身的特征与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抗议歌曲这一反主流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考察,可以把握反主流文化在日本战后史中发挥的作用,分析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基于以上的理由,本研究以1960年代日本的众多抗议歌曲为媒介,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整理、分析,试图把握其整体构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反主流文化在战后日本史上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阐明了1960年代抗议歌曲在日本诞生的背景。首先,对1960年代日本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概说,在此基础之上,着重考察了与抗议歌曲诞生密切相关的现代民谣与摇滚乐的日本本土化过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的抗议歌曲成为日本反主流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原因。第二章详细考察了1960年代日本出现的主要抗议歌曲,梳理了这一时期的抗议歌曲从流行到衰退的总体过程,并分析了其最终走向终结的原因。本章首先以史料为基础,对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抗议歌曲进行了整理,通过对歌词文本的分析,具体考察了这一时期抗议歌曲的抗议对象,阐明了其主要通过何种手法表达抗议之情,并分析了其针对这些对象进行抗议的原因。其次,考察了抗议歌曲从单纯的歌曲上升到歌唱运动的具体发展过程,探讨了这一过程所包含的历史意义。最后,对抗议歌曲从流行到衰退,最终走向终结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社会运动的迅速衰落;2.主要音乐人对内向艺术的回归;3.青年政治意识的改变;4.青年对革命抱有的怀疑。本研究的前两章,着重考察了抗议歌曲从兴起到终结的过程。第三章根据前两章的考察结果,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抗议歌曲及以其为代表的反主流文化的历史意义。结论如下:第一,关于抗议歌曲本身的历史意义,可从音乐史和社会史这两个角度进行把握。对于日本音乐史而言,抗议歌曲不仅促成了现代民谣与摇滚乐这两个新乐种在日本的确立,并且极大地改变了日本音乐行业以往的音乐创作模式,同时也为1970年代之后的日本乐坛培养了大量中坚力量。而对于日本社会而言,抗议歌曲在1960年代这一历史转折期不但成为了象征民众心情的“记号”,同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了社会运动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了记录“团块世代”青春记忆的“装置”。第二,通过对抗议歌曲的考察,可以窥见以其为代表的反主流文化本身的历史意义。反主流文化本身的历史意义可以从社会史、文化史、精神史这三个角度进行把握。首先,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反主流文化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社会运动的运动主体、运动手段、运动目标,同时其作为一种与主流文化对立统一的文化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加速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其次,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反主流文化极大地促进了 1960年代之后的日本青年文化的发展,并促生了“前卫派”这一对日本艺术史而言极具影响力的艺术思潮,同时也推动了以“疯癫族”为代表的具有先驱性的新型生活方式的产生。最后,从精神史的角度来看,反主流文化为战后日本留下了批判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同时其失败的经验也时刻警醒着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