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防治乳腺癌的关键。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肿瘤在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即肿瘤的发生是一系列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积累的结果。1994年,Apte等人成功克隆出TIMP-3基因的cDNA,其后陆续有研究发现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区段的杂合性缺失、启动子区甲基化、及蛋白质表达下调等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还发现了TIMP-3基因的外显子编码区突变及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多种非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TIMP-3可在表达于正常乳腺的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研究证实:在乳腺癌组织中TIMP-3的表达水平下调与其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且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由此可见,研究TIMP-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阐明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TIMP-3基因异常已在多种疾病中被证实,但对于这个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是否存在体细胞突变、是否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这个基因的突变存在联系,至今还没有研究能够证明。本课题就是针对以上2个问题进行研究。本课题采用了PCR-SSCP技术,初步筛查乳腺癌组织、癌旁增生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及正常人血液淋巴细胞样本中TIMP-3基因包括各外显子在内的PCR扩增片段是否存在突变;再将其阳性结果进行DNA测序最终判定TIMP-3基因外显子是否存在突变,分析其突变情况,以获得乳腺癌中TIMP-3基因的突变热点和可能的多态性位点,初步探讨TIMP-3基因核酸序列变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为阐明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50例乳腺癌、50例癌旁增生组织、50例良性增生组织、50例正常乳腺组织及15例正常人血液淋巴细胞样本为研究对象,所有乳腺癌及增生病例均有明确病理诊断;所有样本均进行DNA的提取,后以提取到的DNA作为模板,利用自行设计的TIMP-3基因5个外显子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纯化后经由SSCP筛查,筛查出的阳性结果交由公司测序。结果数据汇总后经x~2检验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1)在40/50例(80%)乳腺癌、36/50例(72%)相应的癌旁增生、39/50例(78%)乳腺良性增生病变,37/50(74%)例正常乳腺组织及13/15(86.67%)例正常人血液淋巴细胞中均检测到TIMP-3基因外显子3中249位碱基T变为C 249(T>C);在38/50例(76%)乳腺癌、32/50例(64%)相应的癌旁增生、40/50例(80%)乳腺良性增生病变,35/50(70%)例正常乳腺组织及11/15(73.33%)例正常人血液淋巴细胞中均检测到TIMP-3基因外显子3中261位碱基C变为T 261(C>T)。因这两个位点的改变均同时存在于乳腺癌样本、相应癌旁样本、乳腺良性增生样本、正常乳腺组织样本及正常人血液淋巴细胞样本中,根据多态性定义及国外对正常白种人群的TIMP-3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检测的相关研究结果,可判断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序列改变为多态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IMP-3基因外显子3的这两处基因序列改变在各分组之间及各种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上述2个多态性位点外,TIMP-3外显子1、2、4、5编码区均未检测到突变及多态性;各外显子与其相应内含子的剪接点也未见突变及其他多态性位点。[结论]1、在本课题的所有病例中均未发现TIMP-3基因外显子突变,提示检测TIMP-3外显子突变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可能没有指导意义;TIMP-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也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无关。2、而本课题实验中检测出的TIMP-3基因外显子3的2处多态性位点,因其均不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且各基因型在各分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这2个多态性位点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无关,也可能与乳腺癌的易感性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