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音乐剧潜质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y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戏曲事业正处于低谷,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也难逃此厄运。是顺其 自然,使其按自然规律自生自灭,还是改革创新,使黄梅戏迈上更高一级台阶?黄梅 戏的前途问题是黄梅戏工作者们目前最关注的话题。 音乐剧是于二十世纪诞生、发展并繁荣起来的戏剧样式。以其高度的艺术综合性、 通俗性、娱乐性、多元性、灵活性、现代性和商业操作性等特征,舞台剧演剧形式的 通俗和完美,给予当代观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和愉悦,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观众的欢迎 和戏剧家们的青睐。除音乐剧的发源地美国和英国外,已在亚洲地区及不少发展中国 家形成繁荣之势,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起,伴随着我国新时期戏剧探索、革新之风的兴起,一些戏剧界的仁人志士开始关注 西方的音乐剧。在这些音乐剧拓荒者的努力下,人们开始期盼着音乐剧能早日在中国 的舞台上扎根、生长,在不远的将来孕育产生出本民族的音乐剧,使之成为中国戏剧 争取观众、占领大众文化市场的途径之一。 本论文试图探讨黄梅戏与音乐剧的相同之处以及黄梅戏成为音乐剧的可能性。黄 梅戏同样也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其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广泛流行,有着深厚的观众 基础。但在整个戏曲事业衰微的大环境下,黄梅戏同样也有着自己的苦衷。如何使黄 梅戏走出困境,重焕生机,音乐剧的发展也许有可借鉴之处。无论是黄梅戏,还是音 乐剧,毋庸置疑,都以音乐取胜。而且,两者年轻而具有较大的兼容性,可以吸收有 利于自身的新元素来丰富发展自己。综合性、通俗性、音乐性、可塑性与包容性于黄 梅戏的发展来说是其优势所在。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的产物,音乐剧自诞生的那天起,就烙上了鲜明的市场经 济烙印,由于产业化操作的发达,致使欧美音乐剧的商品化气息非常浓。直白地说, 音乐剧是有钱可赚的。产业化也一定是中国戏曲的必由之路。黄梅戏要获得长足的发 展,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同样需要走进市场,走向观众,在市场中经受考验与锤 炼。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论述黄梅戏产生的背景、发展状况,及目前黄梅戏的外在表现形态。 第二章论述黄梅戏具有的音乐剧潜质。列举中外学者对音乐剧定义的争论,指出 较有说服力,并流行较广的说法;介绍音乐剧的诞生、发展及繁荣的历史,音乐剧目 前的发展现状和受欢迎程度,并分析其原因;从具体的中外音乐剧作品入手,比较分 析并归纳音乐剧的特点,探索具有民族性的中国式音乐剧的基本特征;由总结的特征 反观黄梅戏的内在特质,并发掘其具有的音乐剧潜质。 第三章论述如何强化与发展黄梅戏的音乐剧潜质。首先论述强化与发展黄梅戏音 乐剧潜质的原因,这是黄梅戏内在的需要,也是黄梅戏进行艺术再生产的需要;从音 乐、舞蹈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何强化与发展民族音乐剧;得出结论,黄梅戏的发展方向, 就是中国人自己的音乐剧。 关键词:黄梅戏 音乐剧 潜质
其他文献
期刊
莫兰迪(1890—1964)生于波伦亚,早年在波伦亚美院学习,深受早期文艺复兴大师乔托艺术的熏陶。当他初入画坛的时候,则受到了印象主义和塞尚艺术的影响。1917—1920,年莫兰迪与
期刊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两岸三地华语电影中出现了《霸王别姬》、《东宫西宫》、《春光乍泄》、《喜宴》、《爱情万岁》、《夜奔》等多部涉及同性恋题材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