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显微组分与CO2的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来源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her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是由被称为显微组分的有机体和少量分散于有机体或与有机体结合的无机矿物质组成的复杂不均一物质。煤的性质主要由原始成煤物质及成煤过程中所经受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两方面决定。各显微组分在煤化阶段所起的变化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各显微组分的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每一显微组分都有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影响煤的整体性质。 本文从四种低煤化度烟煤(义马、大同、平朔和轮台A-3)中分离出四对惰质组和镜质组的富集物,运用热分析技术较系统地、多角度研究了煤岩显微组分的CO2反应性及动力学;根据惰质组和镜质组的密度差异,利用1.25-1.6g/cm3不同比重的ZnCl2重液对三种低煤化度煤(平朔、黑岱沟和神华)浮沉得到一系列惰质组和镜质组含量不同的试样。在热重分析仪和管式炉上进行大量的气化实验,定性和定量地初步探讨了煤岩显微组分在气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了惰质组富集物焦和镜质组富集物焦与CO2反应的比反应速率、平均比反应速率、初始比反应速率和反应性指数。结果表明:表征煤焦反应性的指标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常压下,惰质组和镜质组焦的CO2反应性相对强弱与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有关。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二者的差别不大。相对较高的温度时,惰质组富集物焦的反应性大于镜质组富集物焦。温度对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物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不同。温度相对较低时,惰质组焦的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更显著。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惰质组的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明显减弱,镜质组的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幅度还在增大。不同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焦的CO2反应性均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且随原煤煤化程度的提高,二者的反应性差异减小。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焦的CO2反应性与N2吸附测得的比表面有关。比表面SN2越大,其CO2的反应性越好。化学反应控制的未反应缩核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煤岩显微组分焦的CO2反应性。单纯从活化能和指前因子都不能解释各显微组分气化反应性的差异,指前因子和活化能之间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 实验结果也表明,在气化过程中不同显微组分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总的来看,煤中的惰质组含量高,有利于煤焦的气化反应,当煤中的镜质组含量处在某一范围内,煤焦的C仇反应性很差。可以用如下方程大致定量地描述煤焦的气化程度与各显微组分含量之间的关系。E一I X a 十(;石 犷=口。十“,X一十口,X I I厂+E式中;〔范表示气化程度;v、I、E分别表示煤中镜质组、惰质组和壳质组的体积百分含量;a。、a1、aZ和a。是回归常数和系数。关键词:显微组分,反应性,气化,煤
其他文献
钙矾石(AFt,3CaO·Al2O3·3CaSO4·32H2O)因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结晶水而具备了用于制造阻燃材料的潜质。以Al2(SO4)3·18H2O和Ca(OH)2为原料,在200℃条件下通过水热
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两大问题。为了应对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解决石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努力寻找清洁的、可再生的替代燃料。生物
根据2001-2013年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数据,对江苏中部海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在滩涂围垦期间的扩展过程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3年互花米草扩
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域,采用RS、GIS技术,通过建立"干扰—响应"(D-R)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开展大尺度森林生态
本文介绍了各种SMD在PCB上的焊盘设计及其布排等一系列经验性数据。表面焊装工艺不同,其焊盘的尺寸就不同。焊锡熔化时的表面张力是造成元件移位和直立的原动力
在分析煤矿运输系统中常用的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的基础上,简化了带式输送机动张力计算公式。以动张力计算公式为基础,进行了工程实例动态计算与经验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为带式
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煤制油技术是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煤低温热解技术是由煤制取液体燃料最为经济和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的技术,煤低温催化加氢热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多,大量的手机游戏出现,容易使人们沉迷于游戏世界当中。通过回顾过去的文献,归纳总结出游戏成瘾的概念、研究现况、诊断标准、临床症状、治疗方案
针对南通市区230M专网负荷管理终端数量严重超载导致负控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采用高速数传技术进行系统升级改造,解决已有站点负载超容、效率低下、局部盲点等问题的设
本篇文章对马林巴的起源及其发展做了简介。并以《流浪者》这首曲子为例,分析了马林巴与小提琴在演奏这首曲子上的不同之处,同时对用马林巴演奏这首曲子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