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壤“缺磷”和镉(Cd)污染问题备注全世界关注。利用特定微生物来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降低Cd污染风险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认为是一种方便、经济和可持续的绿色技术。然而,在以前研究中所用的特定微生物多来源于土壤,关于植物中的微生物对土壤(尤其是镉污染土壤)磷和镉作用的报道却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缺磷”和镉(Cd)污染问题备注全世界关注。利用特定微生物来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降低Cd污染风险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认为是一种方便、经济和可持续的绿色技术。然而,在以前研究中所用的特定微生物多来源于土壤,关于植物中的微生物对土壤(尤其是镉污染土壤)磷和镉作用的报道却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到了1株具有Cd抗性和溶解磷酸钙能力的菌株MR41-1,测定了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溶磷活性,并设置一系列实验研究了它对Cd污染的修复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溶磷耐镉的内生真菌。从疏花水柏枝137株内生真菌中初筛到1株同时耐受400 mg/L Cd并表现出溶磷能力的菌株,编号为MR41-1。验证试验发现MR41-1能在Cd高达1000 mg/L的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溶磷作用。形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其为具疣篮状菌(Talaromyces verruculosus)。在添加400 mg/L Cd的培养条件下,发现具疣篮状菌也有产生脲酶、淀粉水解酶和溶钾的特性,进一步说明它是一株耐受Cd并拥有多种植物促生能力的内生真菌。此外,具疣篮状菌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结果显示,Zn2+、Cr6+、Pb2+、Ni2+、Cu2+、Co2+和Mn2+对菌株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000、500、3500、1500、600、1200和10000mg/L,说明除了耐受Cd,它还能耐受其它多种重金属。2.测定不同培养时间、Cd浓度、磷酸钙浓度、磷源、p H和温度下具疣篮状菌溶磷的能力。结果显示:(1)磷的增溶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培养5 d时达到最大值为227.03 mg/L。(2)在Cd浓度高达50 mg/L的培养基中,菌株培养5天后仍能溶解出180.13 mg/L的可溶性磷。在培养5天,培养基中Cd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3)磷酸钙浓度对菌株的溶磷活性影响较大,当磷酸钙浓度为5 g/L时,菌株溶磷效率最高(170.02 mg/L);(4)除磷酸钙以外,菌株还对磷酸氢钙、植酸钙和磷酸铝表现出溶解作用,溶磷量分别为204.76、52.36和9.76mg/L;(5)菌株在p H 6时溶出可溶性磷最多(191.84 mg/L);(6)菌株的最适溶磷温度为33℃,此时溶磷值为198.20 mg/L。这些结果再次说明菌株具有在液体环境中耐镉和高效溶磷的能力。3.分析不同浓度Cd处理组(10、20、30、40和50 mg/L)中的具疣篮状菌在不同时间内(1、5和9天)对Cd的移除。结果表明:每个Cd处理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d移除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菌株有清洁不同Cd浓度污染废水的潜力。最大Cd移除率(57.56%)发生在第9天的10 mg/L Cd处理组中。移除机理分析发现,培养基中Cd的移除与菌株积累了大多数Cd有关。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X)显示,Cd存在于MR41-1表面,对其形态未造成明显损伤,这印证了菌株耐受Cd的结果。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明MR41-1表面的羟基、羧基、胺基以及磷酸盐或硫酸盐基团等参与了菌株与Cd的吸附作用。4.研究具疣篮状菌对Cd污染土壤磷、镉元素和对绿豆种子生长的影响。在土壤孵育实验中,与未添加菌的对照组相比,添加菌30天后的Cd污染处理组中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大了5.42 mg/kg,而有效Cd浓度显著减少了3.87 mg/kg,说明菌株不仅能在Cd污染土壤中溶解难溶性磷酸盐,同时还能降低Cd的生物有效性。在植物毒理实验中,相比于未添加菌的对照组,添加菌的无Cd污染处理组中绿豆平均根长、平均茎长、根鲜重、茎鲜重、根干重和茎干重分别显著增加了125.70%、23.90%、108.33%、100.00%、17.22%和9.09%。同样,添加菌的Cd污染处理组中绿豆生长参数相比于未添加菌的对照组也不同程度提升。这些结果说明菌株能够减轻Cd对植物的毒性,有利于植物生长。以上结果表明:具疣篮状菌具有作为生物肥料解决土壤“缺磷”和镉污染问题的潜力。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系首次报道具疣篮状菌具备多种促生特性、耐受重金属和修复镉污染的能力。
其他文献
次生维管系统的发育对木本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该过程所产生的细胞和组织不仅能够维持树木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因此,探究树木维管组织的次生发育过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在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产业前景。前人的研究表明,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可以影响植物次生维管的发育过程,促进了次生木质部的增厚。但是其对于茎维管组织次生发育的影响,包括形成层活性的变化、次生木质部变化的原因及其
杨树是木本植物研究的模式物种,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的优点。维管形成层的建立与发育是杨树木材形成的细胞学基础,植物激素在其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和胁迫响应。已有研究证实,茉莉酸会加快拟南芥花序茎基部维管形成层的形成,进而促进维管组织的发育,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为深入研究茉莉酸对木材形成过程中维管组织发育的调控机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约占人体体重的百分之二。其主要功能包括解毒、合成胆汁、合成以及分解糖原、调节血液平衡等等,是新陈代谢的中枢。肝脏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共同组成的一个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网状结构,其主要细胞类型包括肝实质细胞、胆管细胞、kupffer细胞、星状细胞以及血管和神经细胞等,其中肝实质细胞行使其主要的代谢功能。在哺乳动物发育的早期,肝脏还为造血干细胞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是哺乳动物发育早期的
高校学术不端治理,既是现代化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高校学术不端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兼具个体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其形成机制是学者内在动机与外部评价发生了“异化”。当前,高校学术不端治理面临主体话语权受到限制、防范机制不够完善、政策执行力相对不足等主要困境,结合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向,高校学术不端的治理应当确立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建立“诚信自
青蒿素是一种含有过氧化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在治疗抗氯喹型疟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具有高度的时空特异性,并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现有研究证明环境因子通过各类转录因子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青蒿素的生物合成。而转录因子又会受到上游调控蛋白(例如蛋白激酶)在翻译后水平的调控。植物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
数字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有着前所未有的辐射范围和影响程度,深刻影响着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职业需求,创造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其对传统行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广泛化,中低技能水平的劳动者越来越可能被机器替代。多元化的就业形式催生出与以往不同、更加复杂的劳动关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
斑马鱼前肾的结构与功能与人类肾单位保守,且结构较为简单,仅由两个肾单位组成,因此是研究肾脏发育与功能的良好模型。Hippo信号通路最早在果蝇中发现,并且在哺乳动物中保守。哺乳动物中Hippo信号通路核心组分包括MST1/2-LATS1/2激酶级联反应和下游的转录辅激活因子YAP/TAZ,YAP/TAZ的激活通常会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并抑制细胞凋亡。Hippo信号通路广泛参与器官发育与再生、肿瘤发生以
干旱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报道表明,植物响应干旱后,根、茎、叶均能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如叶片气孔的开度、根系的长度和密度等。而在茎中,通过减小木质部的导管面积、增加导管密度等适应性的发育变化,也可帮助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由于木本植物茎的木质部发育过程相较于草本而言更为复杂和漫长,其响应环境的机制也更为复杂。而木本植物的木质部发育是木材形成的关键过程,因此解析其干旱适应性的发育变化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
<正>小何最近有些失眠,同事建议他吃一点安眠药,但是小何怕吃安眠药会有副作用。那么失眠了,究竟要不要及时服用安眠药来助眠呢?问:失眠的人要第一时间服用安眠药吗?答:失眠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压力、环境变化、身体疾病、药物反应、精神疾病等。在治疗前,最好先了解导致失眠的具体原因。
托品烷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TAs)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药物之一,具有抗胆碱活性。其代表性化合物莨菪碱(Hyoscyamine)和东莨菪碱(Scopolamine)作为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被广泛用来治术前麻醉、治疗神经性疼痛,缓解晕动症和帕金森病等,至今仍是重要的临床基本药物。TAs主要依赖于从茄科天仙子亚族和曼陀罗亚族的少数茄科资源植物中提取。其中,颠茄是我国药典收录的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