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角下的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问题调查研究——以赣州市为例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ejuren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今政府需要解决的迫切民生问题,这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和期盼。但通过对赣州市农村教学点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教学点的发展严重失衡,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其表现为:教学点布局不合理,导致不少学生上学路程太远,也给部分学生和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农村学生流失现象严重;有些地方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办学条件差,教学点基础设施薄弱,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师资队伍境况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优秀教师流失非常严重,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老龄化、技术职称低、教学理念陈旧,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农村教学点的发展环境的合理创设和科学优化,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  赣州市农村教学点是适应赣州市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设置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通过赣州市贫困地区教学点的调查研究,结合教育伦理学相关理论,我们认为,赣州市农村教学点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着教育的善恶判断标准、教育公正的功利论和道义论的困境。就如何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笔者认为应从教育伦理的视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其整体策略是:树立教育崇善的终极目标;坚持教育公正原则;完善教育保障;在教育资源配置时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在实践时,应从教育的整体性、综合性出发,把握教育二元结构的动态变化,协调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行政以及教育内部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教学点各个薄弱因素,以保证教学点功能整体发挥。具体措施是:加强教育立法,合理制定教学点发展规划;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在全社会普及教育公平、分配正义的伦理观念;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在教学点发展的扶持力度;统筹兼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根据上述逻辑思路,全文分为五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相关概念、研究现状、创新和特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了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调查样本的选取、调查现状及其分析;第二章回顾了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的历史发展及解决农村教学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第三章提出当前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面临的教育伦理困境;第四章从教育伦理学视角探讨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建设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基于Al-Bi过偏晶合金凝固通过难混溶区阶段产生的液-液相分解及分离的运动行为,采用两相体积平均法,对质量、动量、能量、组分及液滴密度守恒方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中考虑了
我国中小企业已然成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广西地处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生态位理论作为现代生态学的
采用新的包套热轧工艺方法,在普通轧机上成功制备出厚度为1.9 mm的高铌钛铝合金薄板,总变形量达到80%以上.整个轧制过程保持在近等温的状态下,平均轧制速率小于80 mm·s-1.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