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建立了水产饲料和水产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对广东省湛江市各大水产品市场的对虾和罗非鱼及几家饲料生产企业的饲料进行本底含量的调查检测,研究了三聚氰胺在罗非鱼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对水产饲料中三聚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根据三聚氰胺的吸收光谱、化学结构等理化性质,对流动相组成比例、流速、pH等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三聚氰胺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DIKMA C18(250mm×4.6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离子对试剂溶液=8:92(v/v);流速为1.2mL/min;检测波长:236nm;柱温:40℃;出峰时间为15.58min。饲料样品前处理:样品经酸性乙腈-水超声提取,二氯甲烷反萃取后,上清液用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三聚氰胺在0.2~10 mg/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0.9995。加标水平在1.0~10mg/kg时,回收率为85.5%~93.6%,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最低检出限为0.2 mg/kg。2.建立了水产品中三聚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水产品原料基质的特点,对水产品的样品前处理过程进行优化。水产品样品前处理:以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为实验对象,样品采用50%甲醇水+1%三氯乙酸(3+1)震荡提取,于5000r/min的离心机上离心10min,取上清液2mL转移至2mL离心管中,于8000r/min的高速离心机离心8min。取上清液过0.2μm滤膜上机测定。结果:本方法省去了固相萃取柱净化的步骤,三聚氰胺在0.2~10.0u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89,加标水平在0.5~10mg/kg范围内,回收率为85%~91%,相对标准偏差1%~2%,方法的检出限为0.5mg/kg。3.采用所建立的水产饲料及水产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对湛江市各大水产品市场的对虾和罗非鱼及几家饲料生产企业的饲料进行本底含量的调查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在已检测的样品中,水产品中未检出三聚氰胺,配合饲料中检出率为4.3%,饲料原料中检出率为4.5%。高蛋白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可能,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本底值在允许范围内。4.模拟罗非鱼养殖过程,对三聚氰胺在罗非鱼肌肉和肝脏中的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300尾体重为10~12g的罗非鱼随机分5组,每组60尾。各组分别饲喂添加0mg/kg,1000mg/kg(0.1%),5000mg/kg(0.5%),10000mg/kg(1%),50000mg/kg(5%)三聚氰胺的饲料。试验期为50天,每隔5天各组随机抽取3尾后称重,并采集肌肉和肝脏,分别测定其中的三聚氰胺残留量。在第10次采样结束后,对各组罗非鱼均改投空白饲料,试验期为10天,各组每天随机抽取3尾后称重,并采集肌肉和肝脏,分别测定其中的三聚氰胺残留量。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三聚氰胺对各组罗非鱼的平均体重增长无显著影响(P>0.05);(2)肝脏和肌肉中三聚氰胺的残留量随着各实验组饲料中添加量的增加呈显著递增趋势(P<0.05),低剂量组(1 000、5 000 mg/kg)的肝脏和肌肉中的残留量在2~20mg/kg间,高剂量组(10 000、50 000 mg/kg)的残留量均超过40mg/kg,各组中肝脏的残留量均显著高于肌肉(P<0.05)。停药5天后,罗非鱼的肝脏和肌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均内显著下降,各实验组的三聚氰胺残留量均降至2mg/kg以下,此后则缓慢下降。各实验组中,肌肉的消除时间也比肝脏的消除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