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作为天然的生理属性的划分,在众多领域直接用以指导制度及法则的产生及维持。因此研究古代社会的考古学从一开始就对性别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以往性别只被认为是人类生物学上的构建,被认为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认识很快被修正,通过实例发现以往认识所谓性别其实包含两个概念,即性与性别。性乃是基于人类生物性状的划分,而性别的划分却是要基于特定文化下的构建。这就是说性别并非静止,它会随着文化、环境以及时空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本文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历时性梳理,在现有古环境学研究为基础上,运用考古资料初步分析了自仰韶时代自齐家文化时期的诸性别现象。其中,第二章分析了甘青地区仰韶时期发现的人像器物的性别;第三章分析了马家窑文化时期墓葬随葬工具与性别相关性以及人像图案的性别模糊化;第四章分析了齐家文化时期墓葬随葬工具与性别相关性及家户内的性别功能分区。通过以上各章节的分析再次说明了性别的文化属性。并且通过性别这条主线,一些文化现象及其社会根源也得以被发掘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