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社会发展的尺度,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当历史的车轮转至21世纪,当人类为自身具有智慧而高于其它生物,并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而自喜时,却不得不面对此种智慧带来的困境,并觉深陷其中。面对这种困境,笔者将目光投诸被冠以“人的解放”学说的马克思经典理论,发现当前社会的发展,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未完全、充分地实现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而马克思有关人类解放的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性和指导性。本文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作为理论出发点,立足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来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发展。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章是人的解放思想的历史演变。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从原始宗教、基督教、佛教、儒教及道教到西方思想家,尤其是黑格尔,有关人的解放思想演变的梳理,可见人的解放是人类亘古追求之主题,各种理论间的核心差别在于实现的途径大相径庭。   第二章是对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的解读,也是本文的重点之一。马克思的科学性、合理性究竟何在?本章着重从人类解放视域中论证了马克思如何在自由观、平等观、正义观及人权观上实现了对资产阶级人的解放思想的超越,该超越主要在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的实践本质,使人类解放从天国回到了地面;并进而从内涵、目标、途径三大方面对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进行了全面论证,即三个不同阶段马克思“人类解放”内涌的演进,个人、社会及两者的关系三个层面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目标,人类解放的实现离不开物质基础,且是种历史过程,而非思想活动。   第三章是人类解放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毛泽东、邓小平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立足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的实际,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并直接指导着我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章是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的当代价值。不可否认,马克思预言的即将到来的人类解放并未如期而至,但其理论契合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有效指导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我国办当在该学说的指引下,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完善以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
其他文献
1938-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奴化教育政策:在课程设置上,强制推行日语教学、修改教科书和宣传封建思想糟粕;在教学管理上,扶持汉奸进行严密的组
新中国成立6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
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历来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毛泽东自建国以来一直关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教条不盲从地形成了他独有的对两者关系的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宪政是以良宪(立宪)为起点、民主为制度性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出现了各种突发事件,其中一些还演变为公共危机,成为深化改革、维护稳定、推动发展、构建和谐的重大障碍。如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远远超过了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缩小居民贫富差距、解决居民收入均衡增长问题已显得十分迫切。收入的均衡增长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社
列宁曾说过:“在教育工作的整个方针方面,我们反对教育脱离政治的旧观点,我们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决定着教师的政治信念和宗旨,制约着教师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也得到了相应的推动和进步.其中,10 kV电压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是电气试验中比较复杂而且危险性较大的一项工作,它的安全性关乎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