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素质教育的开展入手,并针对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普遍有所下降的现状,对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新兴的所谓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现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作者选取了自己曾工作过的成都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为个案,对其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与总结。论文认为现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发展如能“名符其实”,即可作为现行学校体育教育的补充渠道,有鉴于此,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视角,论文重点对成都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剖析,特别是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受训学生角度、学校体育教育角度、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角度对基地课程设置及管理方式的改进等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论文的突破点在于针对目前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普遍存在的重军事化课程和军事化管理这一特征,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与中小学生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探讨,在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之外,也希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能够承担起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社会责任。针对以上情况,作者结合中小学生学校体育《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户外运动俱乐部的项目设置以及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班课程的设置理念,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适当削减军事化的训练内容,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基地所处地理环境,开展地方特色课程;第二,以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发系列化、体验性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基地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和谐发展。第三,课程设置应落实施训大纲与学校体育教学大纲适当结合,适当调整训练内容和方法,制定训练计划,如增加中小学生广播体操、人体柔韧、灵敏等素质的训练内容;第四,聘请体育相关专业的人才以体育授课的方式在军事化训练之外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在课程实施方式上应由军事化命令指挥向“宽严结合,娱教相间”的管理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