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的治疗效应,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A)、单羧酸转运体4(MCT4)、跨膜糖蛋白CD147、缺氧诱导因1α(HIF-1α)、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m TOR)及mi RNA-34a的水平,并初步阐明胃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3)和造模组(n=57),正常组常规饲养,造模组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的治疗效应,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A)、单羧酸转运体4(MCT4)、跨膜糖蛋白CD147、缺氧诱导因1α(HIF-1α)、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m TOR)及mi RNA-34a的水平,并初步阐明胃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3)和造模组(n=57),正常组常规饲养,造模组给予200μg/ml MNNG自由饮用加隔日禁食法复制GPL模型。分别于造模第8周,12周和16周随机选取3只造模组大鼠和1只正常组大鼠,取胃小弯体-窦交界处的胃黏膜,HE染色并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确定16周造模组大鼠出现异型增生病变。MNNG造模16周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胃复春组(0.2g/kg),胃痞消高剂量组(19.8g/kg)和胃痞消低剂量组(9.9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蒸馏水10ml/kg,连续治疗10周。麻醉处死大鼠,取胃黏膜上皮组织,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部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用于HE染色、HID-AB-PAS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第二部分用2.5%中性戊二醛液固定,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刮取第三部分组织胃黏膜,保存于-80°C低温冰箱中,用于分子指标的检测。结果:1.大鼠的一般状态:正常组大鼠营养状态良好,好动,皮毛光泽,精神状态良好。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瘦小,体重显著下降,精神不佳,皮毛光泽差,有脱毛现象,自主活动减少。和模型组相比,胃痞消高低剂量组大鼠自主活动增加,脱毛现象减少,精神状况有所改善。说明胃痞消可以改善MNNG诱导的GPL大鼠的精神状态、饮食饮水等情况。2.病理检查:正常胃黏膜上皮较厚,黏膜与基底膜厚度均一,胃腺腔为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可见异型增生的出现,具体表现为:大鼠胃黏膜变薄,基底膜变厚,且黏膜、基底膜厚度不均匀,黏膜可见大小不一黏液湖,炎性细浸润、黏膜下淋巴结形成,腺上皮自胃腔侧向固有层扩散的空泡样变,大肠型肠上皮化生时腺腔自胃腔侧融合(U形管、锯齿状),胞质少、大小不一、核质比大、蓝染、胞核深染的细胞。胃痞消高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均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3.肠上皮化生:HID-AB-PAS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腔侧有较广泛的大肠型肠上皮化生,黏液颈区多为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固有层,尤其是基底膜少有肠上皮化生,病变严重时可见黏膜全层大肠型肠上皮化生,经治疗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消失,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多残留于胃腔侧;胃痞消低剂量组肠上皮化生最少,其次是胃痞消高剂量组。4.超微结构病变:模型组大鼠腺腔变大、相邻腺腔有融合,腺壁变薄,腺上皮细胞多异型增生或空泡变性:异型增生细胞胞体积小、胞质少、细胞器少或无,细胞梭形等多形性,核质比变大,核浓缩、呈分叶状,空泡样变细胞胞质内可有大量空泡和开口于腺腔的窦道。胃痞消高低剂量组异型增生、空泡变性细胞数减少、减轻,细胞体积、胞质变大,假复层病变减少、细胞异型性变小。5.糖酵解相关分子表达: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LDHA、MCT4、CD147、HIF-1α、PI3K、AKT和m TORC1的基因表达均显著性升高(P<0.01),mi RNA-34a的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胃痞消高、低剂量组LDHA、MCT4、CD147、HIF-1α、PI3K、AKT和m TORC1的基因表达均显著性下降(P<0.05或P<0.01),mi RNA-34a的表达显著性升高。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LDHA、MCT4、CD147、HIF-1α、PI3K、AKT和m TOR的蛋白表达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胃痞消高、低剂量组LDHA、MCT4、CD147、HIF-1α、PI3K、AKT和m TOR蛋白表达均显著性降低(P<0.01)。此外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模型组LDHA和m TOR的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胃痞消可降低LDHA和m TOR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复制出胃癌前病变的动物模型,胃痞消对大鼠的胃癌前病变有明显的治疗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LDHA、MCT4、CD147、HIF-1α、PI3K、AKT、m TOR和mi RNA-34a的表达抑制糖酵解的进程。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是在前期研究和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探讨桑白皮黄酮通过HIF-1α通路影响血管生成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肪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纯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由肥胖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模型,造模9周后,连续灌胃给药12周,通过分析桑白皮黄酮对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口服葡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在化疗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对CD+3、CD+4、NK、CD+4/CD+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医院就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GP化疗方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组给予GP化疗方案+康莱特注射液。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总生存期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期、生活质
自对杂交水稻利用以来,发挥了巨大潜力,水稻产量方面获得了明显的提高。雄性不育系是杂交稻的重要物质基础,其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备受重视。水稻核不育基因PTC1是花药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但其分子调控网络尚不清楚。PTC1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MS1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且鉴于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诸多优势,本研究通过对拟南芥ms1-1突变体的显性回复子Sms1-16的基因定位及功能分析,以期通过对
目的:研究补肾益精法通过miR-26a调控的FLI1对硬皮病纤维化表观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阐明补肾益精法治疗硬皮病的机理,为补肾益精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促进优秀中医治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miR-26a在硬皮病纤维化机制中的作用,探索硬皮病治疗新的干预靶点,为现代硬皮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方法:分离、培养来自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损的成纤维细胞(SFB)和健康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NFB)
研究目的:皮肤创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创面不愈或病理性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创伤时可分化成表皮和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参与皮肤创面修复。伤科要药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收敛止血、生肌敛疮、软坚散结和消肿止痛等功效。龙血素A作为血竭的主要活性成分能有效诱导HFSCs向表皮分化,但其作用
目的: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死亡率位居第3位。目前我国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化疗、放疗等,但5年生存率仍旧很低,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中医药抗肿瘤的基础研究已经从细胞水平发展到了分子及基因水平;并在胃癌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课题组前期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中药复方养正散结汤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上调胃癌细胞中mi R-7表达,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九节虾,具有个体大、适应性强、肉味鲜美等特点,是世界三大养殖对虾种类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种类。近年来,全球鱼粉产量没有提高,但需求量却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导致鱼粉价格的不断上涨进而使对虾饲料成本不断上升,饲料成本的增加成为对虾养殖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同时鱼粉的相对短缺也制约了对虾饲料产量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虾饲料中鱼粉替代研究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
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以水稻为主要粮食和糖类资源,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谷类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目前已经有很多逆境响应的基因在水稻中被证实,然而水稻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功能功能基因未被研究,在这之中我们推测有很多逆境响应有关的基因。因此,我们利用水稻基因芯片Affmeterix分析了水稻籼稻栽培种培矮64S在各种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的表达谱,表达谱涵盖了不同时期中水稻的各个器官的表达数据,我们从中筛
目的:建立适用于本实验室的寨卡病毒感染细胞及动物模型,初步测定中药黄芩多种主要有效成分的抗寨卡病毒活性,以期建立从细胞、动物水平评价中药提取物和小分子化合物对寨卡病毒抑制能力的药理药效评价体系,筛选具有高效低毒的抗寨卡病毒药物,为进一步研究抗寨卡病毒的药效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培养C6/36细胞扩增寨卡病毒,并通过噬斑实验测定实验室寨卡病毒的滴度。2.寨卡病毒梯度浓度感染Vero、Hela细胞,
目的:对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联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为正清风痛宁缓释片在RA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客观、规范的临床研究证据,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化方案,促进基于正清风痛宁缓释片的中西药物联合方案在临床的合理规范应用和推广。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前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