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红层”层系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格局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ichol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营凹陷南坡孔一段-沙四下(Ek1-Es4x)为一套外观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冲积扇-河流相沉积地层,被称为“红层”;随着勘探的深入,“红层”层系已逐步成为胜利油田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接替阵地;由于“红层”层系本身并不具有生油条件,其油气主要来源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的烃源岩,断裂输导体系及储层发育特征是“红层”层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因此分析东营凹陷“红层”构造演化特征、恢复“红层”沉积时期原型盆地格局对于“红层”层系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各种钻井岩心、录井、测井、三维地震、地球化学等地质资料的详细分析解释为基础,从断裂构造的静态精细描述、动态系统刻画入手,结合地层剥蚀厚度、原始厚度的恢复,分析断裂构造对沉积与剥蚀的控制作用,恢复了“红层”沉积期原型盆地格局。构造几何学特征分析表明,断裂是东营凹陷南坡“红层”最主要的构造形式。现今切割“红层”层系的断裂体系主要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平面组合特征表现为平行式、雁列式、羽列式、斜交式等多种类型;剖面特征以伸展构造样式发育为主,主要发育反向和顺向翘倾断块、“Y”字型组合、堑垒组合、逆牵引背斜等。依据断裂发育时间,可将影响东营凹陷“红层”层系的断裂划分为“红层”沉积前、“红层”沉积期和“红层”沉积后三大断裂体系:沉积前主要表现为NW向断裂控盆,陈南断层东段、石村断层将现今凹陷分隔为北部的沉积主体和南部的博兴地区两个次级盆地;“红层”沉积期发育的断裂体系特征表现为对陈南断层东段、石村断层等“红层”沉积前NW向断裂体系的继承性发育与改造,以及高青-平南断层、陈南断层西段、滨南断层、博兴断层等NEE向断裂的产生;沉积后断裂体系以NEE或近EW向为主,表现为对“红层”层系的切割和改造,其剥蚀区主要位于NEE向(或NE向)的正向构造带和南部缓坡带。综合构造、沉积及地层剥蚀等方面的研究认识,东营凹陷“红层”沉积期的原型盆地格局整体表现为一个北东断西南超的断陷盆地,陈南断层东段、石村-阳信断裂带等北西向断层将盆地分割成两个次洼,最大的沉积中心位于陈南断层东段下降盘,沿NW方向石村-滨南-林樊家-阳信一线,存在着呈串珠状展布的次级沉积中心。
其他文献
研究区位于特格乌拉断隆构造东北端,分布有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有宝格德乌拉穹盆状火山机构和流纹斑岩等次火山岩。燕山中晚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及其脉
石炭纪-二叠纪是准噶尔盆地构造体制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一时期准噶尔盆地乃至中亚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的消亡到陆陆碰撞的过程,岩浆、构造活动强烈,广布的沉积、火山岩建造为探讨
针对大庆油田采取聚合物驱后增油降水效果较好,但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过程中注聚区块存在厚油层内高渗透部位的吸液量增大和油层中仍有可观的剩余油及地下存在大量的聚合物残
本文简要回顾了场地地震效应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通过对分类地形场地和甘肃文县实测场地建模,对场地地形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研究主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分级建立研究区高精度三级层序地层对比格
大庆油田是早期注水开发的大型陆相非均质、多油层砂岩油田,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多个油藏压力体系差异较大,在纵向上形成了正常压力层与异常压力层并存,在平面上形成了正常压力
野马河-大雪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祁连山活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段活动性研究可以对该区地震预测和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该论文基于地
四川省宁南县银厂沟-骑骡沟铅锌矿床,区域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康滇地轴东侧的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为川滇黔重要构造金属成矿带,受到前人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充分收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