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为人为活动,如矿物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方法之一是捕获和存储。目前存储方法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地下物质存储、海洋存储和金属矿物存储,如橄榄石、蛇纹石和硅灰石。二氧化碳养护混凝土可以归为矿物存储,其优点是产生较为有价值的工业产品。在养护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泥颗粒反应,以固体碳酸钙的形式存储于建筑结构中。本研究围绕后续湿养护对二氧化碳养护混凝土的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展开:通过设定不同剩余水灰比,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养护程度为参数,研究预养护对二氧化碳养护混凝土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剩余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二氧化碳养护的关键因素。试件中水分过多会阻碍二氧化碳进入试件与水泥反应,水分过少亦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溶解。因此存在最佳剩余水灰比使得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养护程度均最高。对二氧化碳养护过程进行温度监测,通过比较温度曲线峰值,发现最佳剩余水灰比范围内峰值最高,说明对反应的快速进行较为有利。通过热重分析、红外分析等先进测试手段对二氧化碳养护前后砂浆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养护过程中反应物主要为水泥颗粒,生成物为碳酸钙和硅胶。养护程度较高的试件生成的碳酸钙结晶度较高。二氧化碳养护后混凝土孔隙率明显降低,50~1000nm的毛细孔含量降低,养护程度越高的混凝土,孔结构改善程度越高。选取0.11、0.18和0.25三组剩余水灰比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后续湿养护,发现随养护龄期的增长,抗压强度持续增长。剩余水灰比为0.25时后续水化过程中抗压强度增长速率最快,但低于空白对照组混凝土。通过SEM观察发现,后续湿养护过程中生成钙矾石、C-S-H凝胶、单碳水化碳铝酸钙等水化产物。选取0.11、0.18和0.25三组剩余水灰比的砂浆试件进行红外、差热、XRD和压汞测试。结果表明,后续湿养护过程中,二氧化碳养护过程中生成的碳酸钙和C3A反应生成单碳水化碳铝酸钙,硅胶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S-H凝胶。后续湿养护后砂浆孔隙率明显降低,大孔含量降低,剩余水灰比为0.25的砂浆孔结构改善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