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玫瑰葡萄真菌病害种类与采后病害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汁多味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水果。但由于葡萄皮薄含水量高,易受真菌侵染造成品质劣变导致采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葡萄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害的田间控制措施是有效控制采后损失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近年来新兴的优质鲜食品种阳光玫瑰葡萄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我国经济中心及葡萄产业高速发展的城市——上海市,分析上海市葡萄在栽培及销售过程中真菌病害的情况,重点研究阳光玫瑰葡萄花期、幼果期、转色期和成熟期病害种类,通过柯赫氏法则及分子鉴定确定病原类别。同时探究葡萄田间病原菌的潜伏与采后病害发生的关系。通过对安全环保的食品添加剂丙酸钙的抑菌机理及其田间施用防病处理发现,丙酸钙的合理施用不仅有效控制葡萄栽培期病害的发生,也可显著控制葡萄采收后长期低温贮藏中的品质劣变,有效延长保鲜期,这些研究结果为葡萄采后病害采前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应用指导。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上海地区葡萄品牌化程度较高,多种葡萄为主的大型企业已经具有较高的规模以及较为完善的设施栽培和销售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露地栽培的小型葡萄园,因设施简陋,病害严重的现象。上海市葡萄在中高档果行销售端由于具有较为科学系统的管理及保鲜方式,葡萄销售质量较高,但在批发市场、超市及水果零售店中,因管理不善,病害控制手段缺乏,导致真菌侵染较为严重,其中以链格孢属真菌为主要市场病害。2.阳光玫瑰葡萄的田间真菌病害主要为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穗轴竭枯病、葡萄溃疡病、葡萄曲霉腐烂病、葡萄拟茎点霉腐烂病等。通过形态学及分子手段鉴定出的病原菌包括穗轴竭枯病致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炭疽病致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灰霉病致病菌(Botrytis cinerea);拟茎点霉腐烂病致病菌(Phomopsis sp.);葡萄溃疡病致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Neofusicoccum parvum);葡萄曲霉病致病菌(Aspergillus aculeatus、Aspergillus tubingensis);葡萄镰刀菌病害致病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葡萄小穴壳病害致病菌(Diphtheria endophytica)。并发现霜霉病与灰霉病在坐果期易在果穗上同时发生。3.对阳光玫瑰葡萄田间潜伏及附着真菌检测发现链格孢属的检出占较大比重,其中在成熟期链格孢属达到39%。对葡萄采后低温贮藏病害调查中链格孢属检出率达40.79%,经过对引起阳光玫瑰葡萄花期穗轴竭枯病病原、采后低温贮藏期的黑斑病病原比较鉴定结果发现,病原均为链格孢属,表明该菌由田间潜伏侵染,是阳光玫瑰葡萄主要的真菌性病害。同样灰霉菌不仅在花期及转色期造成较为严重的病害,在田间主要附着于阳光玫瑰葡萄健果表面,通过其较强的致病力造成较大的采后损失,发病率为25.0%,是葡萄田间和贮运过程中重要的病害之一。表明采后病害的预防需要从采前防控入手。4.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丙酸钙对灰霉菌抑菌作用受到p H值影响显著。当p H值为5,浓度达到0.5%时,完全抑制了灰霉菌菌丝的生长。同时证明丙酸钙对葡萄分离的链格孢具有显著的效果。我们发现丙酸钙在酸性较强的情况下可完全抑制灰霉菌的孢子生长,而在碱性条件下,抑菌作用逐渐减弱。通过对比不同钙盐、不同丙酸盐和丙酸对灰霉菌菌落生长的影响中发现,低p H值的丙酸钙与丙酸的抑菌能力相同,而钙离子的对抑菌没有显著性的影响。活体防效实验证明丙酸钙能够保护刺伤的葡萄及番茄抵抗灰霉菌侵染,可直接应用于果蔬。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丙酸钙能够破坏菌丝结构,进而在碘化丙啶染色后荧光观察中发现丙酸钙能够破坏灰霉菌孢子细胞膜。5.为了从源头控制葡萄采后病害的发生,我们在葡萄采前不同时期,包括花后60 d、花后90 d、花后120 d及采前3 d对葡萄果实喷施0.5%、1%和1.5%的丙酸钙,进而统计分析田间裂果率和发病率,及采后贮运过程中的发病率和葡萄品质。发现花后60 d喷施丙酸钙可以降低葡萄转色早期的裂果率和在田间的发病率。不同浓度丙酸钙均可以显著降低葡萄采后低温贮藏80-90 d的黑斑病和灰霉病的发生和果粒脱落,并抑制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降解。因此葡萄采后病害的控制需要从田间入手,田间施用p H=5的0.5-1.5%丙酸钙溶液可作为安全环保的葡萄采后防腐保鲜措施,有效控制葡萄采后的品质劣变。
其他文献
肿瘤晚期患者的治愈率极低,因此提高早期肿瘤患者的检出率成为肿瘤治疗的关键。开发基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试剂盒是肿瘤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已经发现的肿瘤标志物多达100多种,已用于临床诊断的约有20种[1],但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及个体差异等原因,单纯利用一种标志物检测的准确性不是很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也普遍偏低,开发基于新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试剂盒,将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及准确性。REGγ,属于11s
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热能西式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肥胖和肠道炎症成为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肥胖和炎性肠病的发生会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低聚甘露糖(Mannose-oligosaccharides,MOS)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主要存在于魔芋和酵母细胞壁中,MOS由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在2013年被我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列为新型食品原料。虽然哺
金属锂因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 A h g-1)和极低的电化学电位(-3.040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而被称为“圣杯”电极。以金属锂为负极的锂金属电池,被视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体系的最佳候选之一。然而,锂负极面临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商业化应用。由于锂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镀/剥离不均匀导致SEI破裂、锂枝晶形成和体积膨胀,造成电池库伦效率降低、容量衰减并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有效抑制
近年来,装配式空心板桥在我国中小桥梁中广泛应用。铰缝作为该类桥梁的主要横向连接构件极易产生损伤。如何对铰缝实现快捷、准确的损伤识别,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但是由于铰缝的构造特点,导致传统的桥梁检测方法难以准确识别铰缝损伤。因此寻求更加准确的铰缝损伤识别方法已经是桥梁健康监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内容,对装配式空心板桥铰缝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如下相关研究:(1)介绍和讨论了传
嵌段聚合物由于其微观相分离特性,常常被用来制备纳米尺度上的微观结构。双嵌段聚合物含有两种化学相斥的组分,当这种相斥的作用力超过了某一阈值,嵌段聚合物将发生明显的相分离现象,从而得到了大小在数十纳米左右的、重复的微观区域。该尺寸正好是芯片制造中单个传感器的尺寸范围。虽然目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技术已经突破了10 nm以下的制程,但是其高昂的成本和较低的良率仍然制约着高端芯片的发展。基于此,将聚合物的微
在全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制造业大背景下,研究有效的物流系统与无人车系统的接驳结构和方式,使得无人车能高效和存取设备对接完成包裹交互从而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具有研究价值。无人车重量不定和设计空间局限两个因素影响接驳机构承载强度,为研究机构受力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SOMULATION和实际工况下的接驳机构核心部件的静力学分析。重点讨论了网格划分、负载设定、边界条件、分析步划分与设置等仿真要
大麦在田间生长期间就已经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在储存过程中大麦也极易受到霉菌的侵染,霉菌污染不仅会降低麦芽的质量,影响到后续啤酒的生产,还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探究霉菌对大麦发芽的影响以及如何对霉菌的污染进行防控十分重要。镰刀霉是大麦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能够引发大麦的赤霉病并产生影响人体健康的呕吐毒素。卷枝毛霉在大麦表皮霉菌中也比较常见,但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模拟大麦的仓储环境,将受霉菌侵染的大麦与原
诺如病毒(noroviruses,No Vs)是一种食源性病毒,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有恶心、腹泻、呕吐和腹痛;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No Vs目前分为七个基因组(GI-GVⅡ),GI和GⅡ是引起人感染的主要组别。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作为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 No Vs
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其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经合理回收处理的碳纤维仍具有二次利用价值,如注塑成型短纤增强热塑复合材料。但再生碳纤维受到了一定损害,因此,目前的研究集中在通过改善纤维和树脂界面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为由热裂解法制备的再生碳纤维(Reused Carbon Fiber缩写为RCF)、经剪切后得到的短切再生碳纤维(Short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sp~2杂化紧密堆积成的具有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二维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较高的机械强度、大的比表面积等特点,常被用作金属纳米颗粒的载体,在催化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石墨烯片层之间强的范德华力使得石墨烯材料容易团聚堆叠,同时完美的石墨烯结构因缺乏含氧、含氮等极性基团而导致与金属纳米颗粒间相互作用不强,严重影响其负载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功能化石墨烯是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