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人类进步、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是非再生的。因为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无穷尽的开采利用,为了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的战略功能,我们应理性开采矿产资源。当许多企业聚集在矿产资源产地,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最终形成的一种产业共生群落即为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然而人们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冲击了系统的稳定性。论文主要研究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动态演化及其稳定性。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并给出了主要考察手段与创新点。在文献综述部分,论文依次论述了共生理论、产业共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及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理论。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论文首先对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特征、结构模式等作了简要的分析。然后,对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形成的共生网络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行阐述。根据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发展规律,可以将其动态演化划分成四个阶段: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或转型升级阶段[1]。其次,在对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逻辑斯蒂(Logistic)函数的单向依存型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发展模型,通过对系统演进过程的描述,将其简化为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企业的产出水平变化,分析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实现稳定共生的条件并给出经济解释。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共生稳定出现在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的拐点之后,单向依存型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关键种企业必须足够的强大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发展。论文的实证部分以山东新汶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为例。在对山东新汶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结构模式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山东新汶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动态演变历程。接着论文在构建系统稳定性模型时,首先以原材料转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上下游企业废弃物原料的流量关系,并将共生贡献值作为衡量系统稳定性的指标。然后利用废弃物的流量匹配度分析系统内的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中的企业必须协调有序,且当系统中上下游企业均处在各自的规模经济水平时,稳定性最优。在发展经济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