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意见观下的事实认定——以刑事诉讼为视角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学家们对“法律是什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追问,但诉讼中的事实问题却未被如此亲睐,“证据裁判主义”似乎以一种无需言说的魔力说明了一切。我国现行证据理论在证据中心主义的视野下,将举证、质证和认证狭隘地理解为“提出证据”、“质疑证据”、和“认定证据”,即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举证、质证、认证于待证事实的具体作用。  本文旨在以关键词“意见”的引导以及第三类推理的引入,分别从控辩意见主张的提出到证明逻辑再到终结事实认定的证明标准展开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问题,同时以此实然状况为导向初探相关应然的制度构建。  本文除引言及结束语外,正文分为四部分,总计四万余字。  第一章是本文的问题提出与出发点。相较于法律问题,人们对事实问题的关注极其有限,而美国的“洗冤工程”、中国式的冤假错案等,无疑都在警示我们事实问题的重要性。本章在结合我国依证据认定事实的特点以及法律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以“意见”为关键词来看待事实认定过程。  第二章从事实认定的起点说起,即以控辩双方意见主张的提出为切入点,指出控辩双方的主张不论是引发对方反驳或者引发公权力的支持,都是一种让“意见”凌驾于“证据”之上而具有对事实的先定效力。而这恰恰与证明权以及司法权社会化的理论转向相契合,并体现了程序的交涉本质。  第三章是对从证明逻辑的角度对事实认定过程的关注,通过对我国传统证明逻辑的是非分析,引入证明中的第三类推理形式,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解读其特性,以此描绘出证据与事实主张之间的距离,指出意见作为这一距离的连接器,从而打破不需言说的神话。最后在意见化的基础上强调事实认定从“真实”向合意的转向,并回到制度问题,指出事实认定过程的制度控制。  第四章则是事实认定的终点,以事实认定的标准即证明标准为视角,对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这两大派系的“证明标准”之争进行再认识,并以意见观对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所增加的“排除合理怀疑”进行解读,揭示出证明标准中应然蕴含的证明思维与要素,即以证成与反驳下的内省性为核心的意见论证。最后同样是回到制度问题,指出事实认定的结果控制。  
其他文献
依法审判原则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正是因为法官在司法中坚持依法审判原则,才使得法律体系能够成功地规范并指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增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为人们所熟知。团购网站成为了联结商家和消费者的桥梁,作为第三方介入了传统的交易模式。然而随着团购网站数量的
作为劳动合同种类之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具有重要意义。自二○○八年《劳动合同法》凭借扩展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范畴来强化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制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言论表达平台,赋予了其新的寓意——网络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对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公民人权事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
内部行政规则是政府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行政规则虽不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存在,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直接对外效力,但在实践中却产生了诸多争议。鉴于已有研究成果的薄弱,本文试图进行类型化分析内部行政规则的具体表现,并探讨其对外效力问题。文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分析相关国家和台湾地区关于行政规则的规定,总结我国现有研究成果,提出内部行政规则的范围。各国、地区关于行政规则的规定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