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快速发展的青少年营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以课程建设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我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块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探究与分析营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课程开发基本理论,探索适合我国青少年营地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块。结论:1.我国目前青少年营地课程开展形式灵活,1—2天周末体验形式最为普遍;参与者年龄集中在8—12岁;培训方式以体验式为主,并注重青少年能力培养;课程开发途径与方式灵活;营地自主培养与高校专业毕业生是基地师资主要来源;师资团队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成为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2.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设置以“团队精神、领导力、生存能力、冒险精神”等为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注重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培养,但其系统性、合理性、科学性较差,先课程设置,后目标拟定是营地培养目标设置中的普遍做法。3.青少年营地课程设置,有较为明确地课程模块,内容以户外运动、劳动实践、文化体验、自然教育等为主,但表面上课程内容繁多,实则缺乏系统层级设置。4.青少年营地培养目标可归纳为三个维度,26个因素。维度一:能力结构(含: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11个因素);维度二:态度与三观(含:爱国意识、良好个人形象、良好社会关系等11个因素);维度三:知识结构(含:历史人文知识、野外生存知识等4个因素)。5.青少年营地课程模块可归纳为四个维度,共20个因素。维度一:生存与适应(含:野外生存、体验式学习等6个因素);维度二:自然与科技(含:天文知识、媒介素养等6个因素);维度三:运动与文化(含:大众体育运动、户外挑战运动等4个因素);维度四:责任与实践(含:劳动实践、国防知识普及等4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