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译介之魂——鲁迅翻译文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鲁迅文学研究的论著已经是汗牛充栋,但把鲁迅作为翻译家的研究至今仍然是鲁研界的“冰山一角”,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仍然亟待丌拓,由此,鲁迅翻译文学的研究就是一个值得-作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对于鲁迅“翻译家”的定位,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本论文在归纳总结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力求从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鲁迅翻译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新世纪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启示和教益。 本论文从鲁迅翻译家的主体身份出发,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全论文分为导言、正文七章、结语几部分进行论述。 导言部分首先讨论了鲁迅翻译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并从中国翻译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本土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入手导入正文。导言强调指出中国的近现代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正是在翻译文学的启迪下,中国现代文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论文把鲁迅置于翻译主体的位置进行系统化研究,从这种新的角度出发来对鲁迅进行研究,是理解、走近鲁迅的另一条新途径。 第一章总论翻译家鲁迅。论文从鲁迅500多万字的翻译著作、鲁迅对自己翻译家的定位、鲁迅翻译在前创作在后以及他的翻译文学的价值和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并由此证实鲁迅的文学翻译对他的文学创作的重要启迪和影响作用,确定鲁迅的文学生涯首先是从成为翻译家丌始的合理结论。论文论证鲁迅一生的文学道路是从翻泽开始的,也是以翻译结束的,鲁迅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译介外国文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数字显示,在鲁迅的一生中,他一共翻译介绍了14国200多种外国作家作品,总字数达500多万字,鲁迅的翻译作品数量与他一生中的创作数量大致相等,可见要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就不可不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不可不研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密切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鲁迅的一生为翻译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他对自己的翻译看得比创作还要重要。特别是鲁迅通过他的翻译,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世界上“被侮辱压迫”民族的进步作家和作品,这是因为鲁迅希望借鉴别国的经验来唤醒中国的民众。鲁迅还就翻译的语言技术层面发表过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他要通过“直译”的翻译方法,引进别国新的思想和表达法,“别求新声于异邦”,“复活”那些己经“失声的民族”的文学。可见鲁迅的翻译,是出自民族救亡的立场,从别国“盗取”振兴民族的“火种”来点燃新的希望,他这种崇高的翻译目的正像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一样悲壮和伟大。鲁迅还主张通过翻译把西方鲜活的文体词汇引入,以促进和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新词汇来改进中文的语言和结构,来更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鲁迅有关翻译的论说,几乎涵盖涉及到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鲁迅对翻译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分析至今对我们的文学翻译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二章论述了鲁迅的翻译文学理论。“翻译即人生。”鲁迅把他的翻译人生看作是“别求新声于异邦”的“中间物”的桥梁,故本章将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作为其翻译理论依据来进行研究论述。本章首先论述了鲁迅独特的翻译理论的历史哲学基础,探求鲁迅“中间物”人生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以及与西方先哲的影响关系,其中重点探讨了鲁迅对周易贵“中”思想的继承和演化,鲁迅“中间物”思想与儒家“中庸”的异同,以及鲁迅对尼采的“超人”理论的有选择的接受。此外,论文还探究了鲁迅“中间物”翻译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对比了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与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的异同,由此入手论说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非凡远见与独特价值。本章还将鲁迅以“中间物”的翻译为桥梁,在中西交流创新的边缘世界里的特殊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1)鲁迅翻译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现代文的过渡;2)鲁迅翻译策略从“归化”翻译到“异化”翻译再到“优化”中文的过程,以及3)鲁迅从启蒙“末人”到“超人”的理想再到“世界人”的理想追求。由此论证鲁迅将生命化做“中间物”的翻译桥梁的伟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本章强调指出:鲁迅不仅将人生看作“中间物”,更是把翻译当作沟通中外文化的“中间物”,他要借“中间物”的翻译“桥梁”为国人打开走向世界、自立于民族之林的通路。正是他的“中间物”的哲学理念使得他可以理性面对东西方两种文化、不盲目陷于和偏执于其中任何一种文化。他站在两种文化“中间”的超越位置,对其进行深刻的观察反省与批判选择以全面认识整个世界的本质。正是出于“中间物”的立场,鲁迅才能够使自己的思想超越同时代的人,他不仅关注中国人的现实生存境遇与出路,而且深切关注着整个人类与生命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他把自己置于时代“中间物”的边缘与前沿位置,激扬文字,为建构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文化与新文学而呐喊。 第三章论述鲁迅从1903年到1936年33年翻译生涯的历史分期。本章按照鲁迅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的不同将其翻译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1903~1908)、中期(1909~1926)、晚期(1927~1936)。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翻译思想及翻译手法、翻译兴趣和关注点都有其特点与不同。鲁迅在早期的翻译活动中倡导科学救国,他的翻译介绍以科普编译、科学小说为主。这一时期他的翻译手法主要是模仿林纾的意译,译文也基本上是从古奥的文言文向浅显的文言文、乃至白话文的过渡。鲁迅中期的翻译首开先河,大力提倡直译,更多地采用白话文翻译。在翻译文本的选材上既有世界弱小民族的文学,也有苏俄小说和论文。晚期的鲁迅翻译则是以苏联文学以及文艺理论的翻译为主,在翻译手法上更加强调直译。进行这种按历史分期的鲁迅翻译文学研究,可以比较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鲁迅不同的翻译思想和实践,这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鲁迅的翻译思想的发生发展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第四章进行了鲁迅翻译文学的文本分析。本章按照鲁迅翻译的三个历史分期,选择了各个时期翻译的代表作进行了翻译文本译例的几种翻译版本和语言的比较分析。对鲁迅早期翻译文本例句的对比分析采用了他翻译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地底旅行》,中期的翻译文本分析选择了他翻译的荷兰作家望·蔼覃的童话作品《小约翰》,以及德国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晚期翻译文本例句的对比分析是从他翻译的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巨作《死魂灵》中选择的。用来对比的翻译语言为鲁迅翻译时所参照的德语、日语、英语和汉语,所选几个翻译作品的原文也一并找来作为必要的参照。通过这种对鲁迅翻译文本的比较分析,为第五章的鲁迅翻译文学分类和翻译方法艺术总结奠定了基础。通过鲁迅翻译文本的实例分析,一切对鲁迅翻译的诬蔑和偏见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五章论述了鲁迅翻译的种类和方法艺术。按照“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任何理论的价值都在于它解释和指导实践的程度。不同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自然不同。反过来说,不同的翻译方法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和思想。据此,本章通过对鲁迅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方法的比较和分类,研究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文本、所采用的不同类型的翻译艺术手法和所具有的翻译思想理论。本章首先就鲁迅的翻译种类进行了归纳,鲁迅的翻译涉及的种类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小说、杂文、戏剧、诗歌、童话、文艺理论等多个方面。从鲁迅1903年22岁时翻译法国作家雨果的《哀尘》开始,到1936年10月19同逝世的前三天还在翻译的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结束,在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他的译作就内容来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科普编译文章、科学小说翻译;2.爱国主义启蒙类译介;3儿童文学的翻译;4.世界弱小民族文学翻译;5.英美德法作品的翻译;6.日本文学的翻译;7.苏俄文学与文艺理论的翻译等。本章对以上7个方面的鲁迅翻译进行了分别的论述,并分析了鲁迅不同类型翻译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不同时期的翻译艺术进行综合概述总结。鲁迅的翻译方法可以总结归纳为编译、意译、直译、意直结合译、音译、省略译、改译等多种方法。鲁迅翻译的生动例句证明了他的翻译并不是像有的人攻击的那样只是“死译”。进行这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译例分析,还可以使我们从鲁迅的翻译文本中反观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发现和证实鲁迅翻译的艺术特点和规律,同时也证实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实践的价值意义。 第六章为鲁迅翻译文学传播影响论的分析论述。本章从鲁迅翻译文学所产生的国内、国际影响以及鲁迅翻译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三方面进行了传播学理论的分析论述,以归纳总结鲁迅翻译文学的巨大影响力和伟大传播意义。本章不仅通过分析鲁迅翻译文学的影响来认识新世纪翻译文学的传播学意义,还论述了在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跨文化传播将进一步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应该是一个双向式的交流传播渠道。翻译涉及到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甚至文化传播的符号方式都被包括在翻译之中。
其他文献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在小说创作中一直致力于关注和言说女性命运。不论是描写华人在异国他乡挣扎谋生、辛苦奋斗的海外题材,还是反映普通民众在半个世纪历史进程中的生活面貌和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东方文明,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关注的又一焦点。汉字作为向世界人民普及汉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让很多外国人望而却步,每
学位
时代使命的殊异及中西文明的差异,决定了庄子与叔本华的选择必然各有偏重,也促使了他们对生命悲剧意识的不同解读。庄子性主静,解蔽一切异化人、扭曲人的引人沉沦之外物,澄明了人
中国戏剧的发展和西方戏剧发展的历史近似相同,在西方戏剧中,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西方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已经发展到了繁荣的时期,但对其理论研究和理论总结却是极为稀少,只有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