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国内3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思维风格量表”和“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分别测查了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思维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并就他们之间关系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家庭教养方式、思维风格和自我同一性在性别、是否独生、户口类型和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父母的关怀、过度保护和鼓励自主行为对自我同一性的不同状态的形成都起到积极作用,而对立法型、执法型、外倾性和激进型思维风格的形成具有消极作用。同时,审判型、内倾型和保守型思维风格对自我同一性各状态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立法型和外倾性思维对自我同一性的扩散和早闭起到消极作用,立法型、执法型和激进型思维又对自我同一性延缓和获起积极作用。(3)家庭教养方式通过思维风格的中介作用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体表现为:父母更多的关怀和过度保护行为,有助于立法型和外倾型思维风格的形成,进而促进对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同时避免出现自我同一性早闭。父母过度的关怀行为会使子女形成内倾型思维风格,这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早闭。而适度的关怀行为会通过促进执法型思维风格的形成,有助于自我同一性获得。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会影响立法型思维的发展,帮助其形成自我同一性延缓。父母的鼓励子女自主的行为会通过影响审判型思维促进自我同一性扩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