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spasms,IS),又称West综合症,是婴幼儿特有的难治性癫痫综合症,以点头、拥抱、屈曲痉挛为其特征性发作形式,发病高峰期在4-7个月。经典理论认为该病具有三大特征:成簇点头样惊厥发作(clustersinnoddingspasms)、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呈高度失律(hypsarrhythmia),进行性智力减退(progressiveintelligenceregression)。
婴儿痉挛症发病率约0.5‰,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为5%~30%,婴儿痉挛症患儿痉挛发作到5岁多时大多停止,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智能缺陷和运动发育迟滞,34.5%-68%表现为严重智能缺陷和运动发育迟滞,以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减退尤为突出。
对此类患儿的随访监测和神经功能损害的评估已成为临床工作的核心环节。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方法的临床观察,未能较深入地将认知改变和结构、功能学MRI结果联合起来研究,深入分析婴儿痉挛症患儿视、听功能异常与其语言、认知功能改变的内在联系,以探讨此类患儿认知及神经功能损害的机制,为婴儿痉挛症患儿早期认知功能评价及大脑发育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全面提高对该病认知发育的预后评估水平,从而指导临床干预及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减轻患儿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第一部分婴儿痉挛症患儿的发育评估研究
目的:评估婴儿痉挛症(InfantileSpasm,IS)患儿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发育情况,联合分析认知功能结果与临床资料,探讨患儿的神经功能发育改变及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共纳入确诊为婴儿痉挛症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范围2.83月至43月(-x±S,15.86±9.77月),中位数11.7月;正常对照组共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范围4.33至12.83月(-x±S,7.65±2.34月),中位数7.64月。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二版,对婴儿痉挛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认知功能及运动发育评估。对运动量表、智力量表得分及检查年龄、性别、孕期健康状况、出生史、家族史、DNA、病程、发作形式(是否合并其他形式)、发育倒退、发病年龄、发病—用药间隔时间、用药年龄之间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软件选用SPSS22.0。
1、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智力量表(评价认知、语言及社会适应能力)、运动量表(评价大运动及精细运动)进行组间比较,描述参数为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级差,当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相关性分析:智力量表、运动量表得分与检查年龄、性别、孕期健康状况、出生史、家族史、DNA、病程、发作形式(是否合并其他形式)、发育倒退、发病年龄、发病—用药间隔时间、用药年龄之间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描述参数均采用相关系数r,取值范围-1至1,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强,当P<0.05时,认为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组间比较:(1)运动量表: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90.5分,位于85-114分区间)比较,婴儿痉挛症组得分集中在<50分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P<0.05)(2)智力量表: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94.5分,位于85-114分区间)比较,婴儿痉挛症组得分集中在<50分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P<0.05)
2、相关性分析:(1)运动量表得分与患儿检查年龄呈中等负相关(r=-0.56,P=0.02),与病程长短呈强负相关(r=-0.60,P=0.009),与发育倒退呈中等正相关(r=0.48,P=0.04);(2)智力量表得分与患儿病程长短呈强负相关(r=-0.60,P=0.02),与发育倒退呈中等正相关(r=0.47,P=0.05);(3)余各变量与量表得分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1、婴儿痉挛症患儿存在运动功能发育落后,病程越久,与同年龄婴幼儿相比落后越严重。2、婴儿痉挛症患儿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病程越久,与同年龄婴幼儿相比损害越严重。
第二部分婴儿痉挛症患儿的结构像脑功能研究
目的:采用DARTEL-VBM法及SBM法,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分析婴儿痉挛症组脑精细结构改变,将临床资料与影像数据联合分析,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神经功能损害(重点听力和语言)的可能机制。
方法:共纳入婴儿痉挛症患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范围2.83月至43月(X±S,15.86±9.77月),中位数11.70月;正常对照共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范围2.83至32月(X±S,14.84±8.90月),中位数13.00月。利用西门子MAGNETOMSkyra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结构图像数据。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包括:CAT12(ComputationalAnatomyToolbox12),TOM(Template-O-MaticToolbox),SPM12(StatisticalParametricMapping12)。①使用CAT12和TOM生成基于本研究被试的脑模板及组织概率图(TissueProbabilityMap,TPM);②通过SPM12,运用李代数微分同胚配准算法(diffeomorphicanatomicalregistrationthroughexponentialliealgebra,DARTEL)分割图像;③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voxel-basedmorphometry,VBM)分析婴儿痉挛症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大脑灰质、白质体积差异,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法(surface-basedmorphometry,SBM)分析婴儿痉挛症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皮层厚度的差异,不校正P值。④组间对比: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婴儿痉挛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灰、白质体积及皮层厚度差异,将性别、年龄作为协变量,clustersize>10,P<0.0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MRI定量分析组间比较:(1)颅内总容积(cm3):婴儿痉挛症组为1064.40±156.45,健康对照组为1188.24±140.59,;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婴儿痉挛症组颅内总容积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2)灰质总体积(cm3):婴儿痉挛症组为581.93±93.77,健康对照组为661.59±76.5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婴儿痉挛症组灰质总体积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3)白质总体积(cm3):婴儿痉挛症组为247.87±60.98,健康对照组为287.94±57.48:两组间的白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差异脑区分析:(1)婴儿痉挛症患儿的左侧岛叶及前扣带回灰质体积较正常组增加(P<0.001);右侧颞上回、颞中回、颞极、额上回、顶上小叶及楔前叶灰质体积较正常组减少(P<0.001)。
(2)两组间的白质体积及皮层厚度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脑区(P>0.001)。
结论:1、婴儿痉挛症组颅内总容积及灰质总体积较健康对照组减少,反映了婴儿痉挛症患儿脑发育受影响是其运动和认知整体发育落后的物质基础。
2、婴儿痉挛症患儿右侧颞叶、额叶、顶上小叶及楔前叶灰质体积减少,反映了此类患儿听觉、视觉及语言功能受损的解剖基础,能较好解释患儿临床中表现出的追声、追物功能下降及认知功能发育迟滞。3、婴儿痉挛症患儿左侧岛叶及前扣带回灰质体积增加,可能是相应功能区的网络重构所致,临床仍表现为语言及认知功能受损。4、婴儿痉挛症患儿右侧额上回灰质体积减少,反映了此类患儿复杂肢体运动功能受损的解剖基础,能较好解释此类患儿临床中表现出的精细运动较差。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spasms,IS),又称West综合症,是婴幼儿特有的难治性癫痫综合症,以点头、拥抱、屈曲痉挛为其特征性发作形式,发病高峰期在4-7个月。经典理论认为该病具有三大特征:成簇点头样惊厥发作(clustersinnoddingspasms)、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呈高度失律(hypsarrhythmia),进行性智力减退(progressiveintelligenceregression)。
婴儿痉挛症发病率约0.5‰,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为5%~30%,婴儿痉挛症患儿痉挛发作到5岁多时大多停止,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智能缺陷和运动发育迟滞,34.5%-68%表现为严重智能缺陷和运动发育迟滞,以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减退尤为突出。
对此类患儿的随访监测和神经功能损害的评估已成为临床工作的核心环节。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方法的临床观察,未能较深入地将认知改变和结构、功能学MRI结果联合起来研究,深入分析婴儿痉挛症患儿视、听功能异常与其语言、认知功能改变的内在联系,以探讨此类患儿认知及神经功能损害的机制,为婴儿痉挛症患儿早期认知功能评价及大脑发育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全面提高对该病认知发育的预后评估水平,从而指导临床干预及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减轻患儿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第一部分婴儿痉挛症患儿的发育评估研究
目的:评估婴儿痉挛症(InfantileSpasm,IS)患儿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发育情况,联合分析认知功能结果与临床资料,探讨患儿的神经功能发育改变及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共纳入确诊为婴儿痉挛症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范围2.83月至43月(-x±S,15.86±9.77月),中位数11.7月;正常对照组共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范围4.33至12.83月(-x±S,7.65±2.34月),中位数7.64月。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二版,对婴儿痉挛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认知功能及运动发育评估。对运动量表、智力量表得分及检查年龄、性别、孕期健康状况、出生史、家族史、DNA、病程、发作形式(是否合并其他形式)、发育倒退、发病年龄、发病—用药间隔时间、用药年龄之间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软件选用SPSS22.0。
1、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智力量表(评价认知、语言及社会适应能力)、运动量表(评价大运动及精细运动)进行组间比较,描述参数为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级差,当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相关性分析:智力量表、运动量表得分与检查年龄、性别、孕期健康状况、出生史、家族史、DNA、病程、发作形式(是否合并其他形式)、发育倒退、发病年龄、发病—用药间隔时间、用药年龄之间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描述参数均采用相关系数r,取值范围-1至1,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强,当P<0.05时,认为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组间比较:(1)运动量表: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90.5分,位于85-114分区间)比较,婴儿痉挛症组得分集中在<50分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P<0.05)(2)智力量表: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94.5分,位于85-114分区间)比较,婴儿痉挛症组得分集中在<50分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P<0.05)
2、相关性分析:(1)运动量表得分与患儿检查年龄呈中等负相关(r=-0.56,P=0.02),与病程长短呈强负相关(r=-0.60,P=0.009),与发育倒退呈中等正相关(r=0.48,P=0.04);(2)智力量表得分与患儿病程长短呈强负相关(r=-0.60,P=0.02),与发育倒退呈中等正相关(r=0.47,P=0.05);(3)余各变量与量表得分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1、婴儿痉挛症患儿存在运动功能发育落后,病程越久,与同年龄婴幼儿相比落后越严重。2、婴儿痉挛症患儿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病程越久,与同年龄婴幼儿相比损害越严重。
第二部分婴儿痉挛症患儿的结构像脑功能研究
目的:采用DARTEL-VBM法及SBM法,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分析婴儿痉挛症组脑精细结构改变,将临床资料与影像数据联合分析,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神经功能损害(重点听力和语言)的可能机制。
方法:共纳入婴儿痉挛症患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范围2.83月至43月(X±S,15.86±9.77月),中位数11.70月;正常对照共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范围2.83至32月(X±S,14.84±8.90月),中位数13.00月。利用西门子MAGNETOMSkyra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结构图像数据。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包括:CAT12(ComputationalAnatomyToolbox12),TOM(Template-O-MaticToolbox),SPM12(StatisticalParametricMapping12)。①使用CAT12和TOM生成基于本研究被试的脑模板及组织概率图(TissueProbabilityMap,TPM);②通过SPM12,运用李代数微分同胚配准算法(diffeomorphicanatomicalregistrationthroughexponentialliealgebra,DARTEL)分割图像;③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voxel-basedmorphometry,VBM)分析婴儿痉挛症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大脑灰质、白质体积差异,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法(surface-basedmorphometry,SBM)分析婴儿痉挛症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皮层厚度的差异,不校正P值。④组间对比: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婴儿痉挛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灰、白质体积及皮层厚度差异,将性别、年龄作为协变量,clustersize>10,P<0.0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MRI定量分析组间比较:(1)颅内总容积(cm3):婴儿痉挛症组为1064.40±156.45,健康对照组为1188.24±140.59,;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婴儿痉挛症组颅内总容积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2)灰质总体积(cm3):婴儿痉挛症组为581.93±93.77,健康对照组为661.59±76.5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婴儿痉挛症组灰质总体积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3)白质总体积(cm3):婴儿痉挛症组为247.87±60.98,健康对照组为287.94±57.48:两组间的白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差异脑区分析:(1)婴儿痉挛症患儿的左侧岛叶及前扣带回灰质体积较正常组增加(P<0.001);右侧颞上回、颞中回、颞极、额上回、顶上小叶及楔前叶灰质体积较正常组减少(P<0.001)。
(2)两组间的白质体积及皮层厚度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脑区(P>0.001)。
结论:1、婴儿痉挛症组颅内总容积及灰质总体积较健康对照组减少,反映了婴儿痉挛症患儿脑发育受影响是其运动和认知整体发育落后的物质基础。
2、婴儿痉挛症患儿右侧颞叶、额叶、顶上小叶及楔前叶灰质体积减少,反映了此类患儿听觉、视觉及语言功能受损的解剖基础,能较好解释患儿临床中表现出的追声、追物功能下降及认知功能发育迟滞。3、婴儿痉挛症患儿左侧岛叶及前扣带回灰质体积增加,可能是相应功能区的网络重构所致,临床仍表现为语言及认知功能受损。4、婴儿痉挛症患儿右侧额上回灰质体积减少,反映了此类患儿复杂肢体运动功能受损的解剖基础,能较好解释此类患儿临床中表现出的精细运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