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ADOPT模式对初诊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的效果,提高患者锻炼的依从性、改善其肺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慢阻肺患者肺康复锻炼模式及方案提供新思路及参考依据。方法:(1)本实验为类实验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呼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初诊COPD患者10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肺康复锻炼模式,内容包括向其介绍COPD的疾病相关知识、讲解肺康复锻炼的益处、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等。观察组患者接受ADOPT模式肺康复锻炼,按照该模式的5个步骤评估患者对肺康复锻炼的态度、定义其存在的问题,鼓励其开放思维,与研究人员共同制定计划并加以实施。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分别在干预前、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康复锻炼频率、肺功能水平(FEV1/FVC、FEV1%pred)、体重指数(BMI)、运动耐力(6MWD)、呼吸困难程度(m MRC)及生活质量(CAT)。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结果:(1)最终共9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肺康复锻炼频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的肺康复锻炼频率高于出院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肺康复锻炼频率低于出院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水平(FEV1/FVC、FEV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水平较干预前逐渐上升,而对照组患者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水平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肺功能水平在不同干预时间及交互作用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患者BMI、6MWD及m MR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6MWD(385.30±40.48)高于对照组(360.44±43.11),m MRC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BMI、6MWD及m MR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BMI及6MWD较干预前明显上升,m MRC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的BMI与6MWD较干预前下降(P<0.05),m MRC无明显变化(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6MWD及m MRC在不同干预时间、干预方法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CAT)总分及各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CAT总分(17.74±4.91)低于对照组(20.65±4.92),且气喘、胸闷、家务、睡眠及精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CAT总分及各条目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1、3个月的CAT总分及各条目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的咳嗽、咳痰、睡眠和精力四个条目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AT总分在不同干预时间、干预方法及交互作用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将ADOPT模式应用于初诊COPD患者的肺康复锻炼中,可以提高患者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增强康复锻炼的效果,改善肺功能水平,提高运动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程度,进而提高生活质量。(2)ADOPT模式对于初诊COPD患者的肺康复锻炼管理有效,可以为临床发展和完善肺康复体系提供建议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