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国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增加,已非传统能源可以满足。在我国“三北”地区,风能和煤炭资源储量丰富。这些地区用电负荷较轻,火电和风电又相对集中,这为实现风火打捆联合外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风火打捆这种输电模式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风火交互作用导致系统的电力网络运行特性愈发复杂,并且输电距离长,电气距离大,相应的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提高风火打捆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问题变得尤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增加,已非传统能源可以满足。在我国“三北”地区,风能和煤炭资源储量丰富。这些地区用电负荷较轻,火电和风电又相对集中,这为实现风火打捆联合外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风火打捆这种输电模式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风火交互作用导致系统的电力网络运行特性愈发复杂,并且输电距离长,电气距离大,相应的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提高风火打捆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利用限流式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current-limiting Static Synchronous Series Compensator,SSSC)改善风火打捆联合外送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并针对风速变化制定限流式SSSC的控制策略来改善系统的暂态稳定。具体研究思路如下:以双馈风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为研究对象,阐述风速变化与双馈风机注入系统有功的关系。根据双馈风机的功率控制方式,将双馈风机进行等值。根据风机的等值外特性建立风火打捆系统模型。为削弱风电接入对风火打捆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提高风火打捆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本文在建立风火打捆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限流式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来提高风机接入电网后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在分析SSSC的补偿原理的基础上,阐述限流式SSSC的基本拓扑结构并分析其在系统正常运行、发生故障和故障切除后的工作状况与运行机理。基于双馈风机的等值外特性理论,建立风火打捆系统模型,推导系统不同运行状态下包含限流式SSSC的系统功率特性方程并画出功角特性曲线,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来说明在系统在正常运行与故障切除后时,可以提高系统功率传输极限,减少风电接入对系统暂态稳定的不利影响;在发生短路故障时限流式SSSC为限流电阻状态,在该期间限流电阻消耗一定的有功,能起到电气制动的作用,进而改善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风机接入电网后,风速变化会对系统暂态稳定的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制定限流式SSSC的控制策略来削弱其中不利影响,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首先通过分析系统各运行状态下风机等值参数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风速的变化对风机等值参数的影响得出其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系统各运行情况制定限流式SSSC的控制策略,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令SSSC的补偿度随风速的变化而改变从而改变等值容抗的大小,减小线路等值电阻,提高系统功率传输能力,削弱了风速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不利影响;短路故障时限流式SSSC为电阻,根据风速的大小设计限流电阻来提高了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故障切除后,SSSC的控制原理如系统正常运行状态,根据计算将SSSC按最大补偿来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最后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限流式SSSC的控制策略削弱了风速变化给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能需求量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能源和环保问题也日益显现,有力地推动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发展,这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微网作为整合分布式电源的有效形式,集成、管理多种类型的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通过联络线友好融合,在承担着冷、热、电等综合能源供给任务的同时,与配电网形成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必然会对传统经济调度带来挑战。因此,本文将从通过在配电网中对需求响应技术
随着电网结构不断增强、各类阻尼控制装置大规模配置,基于传统弱阻尼机理的电力系统自由振荡已经实现了较好的抑制,强迫振荡成为威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能够预防由强迫振荡引起的电力系统解列和大停电事故,快速、准确定位电力系统强迫振荡源意义重大。振荡能量流是目前电力系统强迫振荡源定位的主要方法,但基于时域振荡能量流的振荡源定位方法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计算效率有待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基
硒化镍作为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材料,因其本征吸收作用,在近红外光和可见光区域有强吸收作用,在光热转换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价值。本文制备了硒化镍(Ni0.85Se)纳米材料,并通过原位生长的复合方式制备出硒化镍/类石墨相氮化碳(Ni0.85Se/g-C3N4)与硒化镍/碳(Ni0.85Se/C)两种复合材料,通过SEM、EDX、XRD、TEM和XPS等表征手段,对不同合成条件下Ni0.85Se
随着直流输电容量、距离和电压等级的逐步提升,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构成的直流电网已成为未来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方向。由于直流电网的弱阻尼特性,导致故障后短路电流上升速率快、幅值高。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研制能够精准隔离故障的直流断路器(DC circuit breaker,DCCB)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高压DCCB的研制和工程化应用存在灭弧困难、分断速度快、耗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高压直流输电与传统直流输电方式相比具有模块化程度高、开关频率低以及谐波含量少的优点,在直流输配电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成本更低的架空线输电方案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其又存在着故障率高的缺陷。直流短路故障后,由于直流电网具有低阻尼特性,故障发展速度快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通讯设施等直流负载的持续增长,人们对直流配电系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与交流配电网相比,直流配电网不需要考虑相位和谐波等问题,只需维持母线电压稳定。但是,当系统中的某些参数改变时,可能导致直流母线电压振荡,进而威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以中低压直流配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并研究其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中低压直流母线电压稳定是中低压直流配电系统稳定的关键指标。针对由柔性变换器与输入
暂态稳定评估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中取得了良好成果,但仍处于理论阶段。主要是因为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时,会面临以下困难:1)暂态稳定数据具有高维性,数据在采集、传输过程中会受到相量测量单元中噪声的干扰;2)暂态失稳样本数目远小于稳定样本数目,导致模型对失稳样本学习不足,且两类样本误分类代价不同;3)现阶段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类技术均已获得良好的评估准确性
交直流电网互联规模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在改善电网大规模电能输送能力和优化电源结构的同时,也为系统电压稳定性带来巨大考验。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域(static voltage stability region,SVSR)是分析和评估系统电压稳定性的直观而有力的工具。为提升区域互联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域边界(static voltage stability region boundary,
多电压等级交直流配电网是传统交流配电网向未来新兴直流配电网转变的过渡形态,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对负荷灵活供电,同时又包含如基于双有源全桥(Dual Active Bridge,DAB)的隔离型直流变压器、电压源型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等大量换流设备,导致系统运行状态复杂,为其准确建模与稳定控制带来了挑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多电压等级交直流
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日趋严峻,建立清洁环保、节能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迫在眉睫,综合能源系统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以冷热电联供为核心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中,供暖季联供机组“以热定电”运行模式限制了燃气轮机调节能力,导致系统弃风现象严重、调度成本较高。充分考虑综合能源系统源侧多能互补特性与荷侧需求资源可调度价值,利用源荷协同配合、互补互济,以提高系统风电消纳能力与运行经济性,将有利于区域综合能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