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流域夏季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欧亚大陆热力异常的关系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2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在夏季影响我国江淮流域降水的主要行星尺度系统在7月中旬发生改变,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北方501个观测站点降水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数据分析了 6月1日至7月15日(梅雨期)和7月16日至8月31日(伏旱期)两个时段江淮流域干旱的时空特征和年代际极端干旱年份时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可能原因;使用了局地多尺度能量涡度分析法(MS-EVA)分析了梅雨期影响江淮流域极端干旱的欧洲关键区动能变率的时间特征及其动能收支。主要结论如下:(1)江淮流域在夏季梅雨期有变干趋势,在时间尺度上干旱有年代际的特征。梅雨期200hPa东欧关键区的能量向东频散,激发出欧亚型(EU)波列,在我国北方辐合,促使江淮流域上空反气旋式异常环流加强,有利于该地干旱的维持和发展。而梅雨期的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在20世纪90年代有明显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主要为暖位相,之后以冷位相为主。当PDO为冷位相时,可以通过强迫出欧亚型异常环流直接引发江淮干旱;也可以引发关键区辐散间接造成江淮干旱。(2)江淮流域在夏季伏旱期也有变干趋势,同样在时间尺度上有年代际变化特征。伏旱期200hPa高度上北大西洋关键区波能沿EU路径东传,叠加我国北方来自下垫面强迫的能量后在高空辐散,使蒙古上空低压槽减弱,同样有利于干旱的维持;而伏旱期PDO不能直接造成干旱,但可以通过影响关键区的能量传播间接造成干旱。(3)梅雨期欧洲关键区高层动能有增长趋势时,可通过向东频散影响江淮干旱。该处动能主要来自于天气尺度动能的传输,其次是气压梯度力做功和动能的垂直平流输送;浮力转换项和季节平均尺度动能传输项是高层动能的输出项。上层增加的动能一部分来自北大西洋东岸和欧洲大陆西南地区的动能东传,在欧洲底层辐合后向上输送,为高层传递能量;同时,由于关键区地面热强迫增强,使垂直风切变增大,大气斜压稳定度降低,气压梯度力做功项增大,使得高层动能得到补充。在此期间,由于地面加热,天气尺度传输项对高层动能的传输量也增大。关键区增加的净能量经西风环流在江淮地区辐合,有助于该地上空的脊增强,促进了极端干旱事件发生。以上结果从能量转换角度探究了与干旱相联系的罗斯贝波扰动能量来源,反映了江淮流域干旱的年代际特征及其部分成因,为多尺度干旱机理的探讨及干旱气候预估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与开腹手术的对比,明确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方法:在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之间本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中,随
目的探析颈部浅表淋巴结B超声图像特点及其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接收的颈部浅表淋巴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
本文将省略策略的分类和使用标准作为研究的重点。基于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论述了应用省略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重新诠释了省略的定义,并确立了省略策略的使用标准,即在重
凋亡是与坏死不同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具有一定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即胞浆、胞核浓缩,附膜凋亡小体形成及核染色质DNA断裂。细胞凋亡通常不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在正常组织器官
随着现代医学检查设备的迅猛发展,脑动脉瘤在人群中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其主要的并发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继发瘤周组织结构受压,并且动脉瘤破裂病人24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以上。因
为了解北京市公园绿地土壤的肥力及重金属污染状况,从而为城市绿化管理,居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建议,本文以北京市有代表性的10个公园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皇家园林和现代园林绿地土壤养分水平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地积累指数、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皇家园林和现代园林绿地土壤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研究结果为:(1)北京市皇家园林和现代园林绿地土壤pH平均值均属于中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
针对目前图书情报工作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相分离的状况,指出有必要引入行动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即开展图书情报工作行动研究,可以激发图书情报
教学文本既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媒介,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受教师主体因素的影响,目前的语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材文本的开
本文结合高铁轨道变形监测实际工程中的试验方案,针对静态监测和动态监测的数据,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数据处理算法并利用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势,主要工作
移动设备的普及让许多行业的发展加快了脚步,基于移动设备的功能软件层出不穷,这些软件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信距离限制的突破让指挥调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