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艾滋病疮疡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期发现艾滋病疮疡的种类、临床表现,探讨艾滋病疮疡的中医病因、病机,并验证国家973计划重大课题—“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艾毒(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名)伤元”假说。 方法:对河南省300多例HIV/AID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44例艾滋病疮疡病例,剔除其中非艾滋病期病例。同时,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集非艾滋病疮疡对照病例。对艾滋病疮疡患者和非艾滋病疮疡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病因、基本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收集,应用SPSS13.0、EpiD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对照研究。 结果:1.一般情况:本课题调查艾滋病疮疡患者39例,男性30例,女性9例,男女之比为3.3:1;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7.4%;艾滋病疮疡患者的感染方式以有偿献血为主,达94.8﹪以上,献血多发生在1992-1996年。婚姻状况多为已婚及同居;文化程度较低;全部分布在农村。非艾滋病疮疡患者39例,男性26例,女性13例,男女之比为2:1;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7.4%;非艾滋病疮疡患者文化程度较高,大部分居住在城市及郊区。 2.病种分布:艾滋病疮疡组病种按例数排序依次为:瘙痒、痒疹、蛇串疮、口糜口疮、湿疹、脓疱疮、瘰疬痰核、斑疹、牛皮癣、疖肿。非艾滋病疮疡组病种按例数排序依次为:牛皮癣、痤疮、皮炎、毛囊炎、蛇串疮、荨麻疹、瘙痒、白癜风。 3.临床症状:共筛选39个症状进入分析,艾滋病疮疡组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身体困重,达79.5﹪,出现频率大于60﹪的症状依次为:肢体倦怠、健忘、瘙痒、口味异常、腰膝酸软、发脱、畏寒肢冷、消瘦、恶风寒、视瞻昏渺、神疲。非艾滋病疮疡组中,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皮肤瘙痒,达74.3﹪,出现频率大于10﹪的症状依次为:眠差、情绪低沉、健忘、视瞻昏渺、腰膝酸软、神疲、咽喉不适、口味异常、口渴、肢体倦怠、脘腹胀痛。 4.舌脉分布:艾滋病疮疡组中舌质红占41.0﹪,苔厚腻占92.2﹪;非艾滋病疮疡组中舌质红占46.1﹪,苔厚腻占35.8﹪。艾滋病疮疡组中脉象发生率大于10﹪的是细脉51.3﹪、弦脉46.1﹪、沉脉35.9﹪、滑脉15.3﹪、浮脉10.2﹪;非艾滋病疮疡组中脉象发生率大于10﹪是弦脉43.6﹪、数脉35.9﹪、细脉17.9﹪、浮脉10﹪。 5.病因:艾滋病疮疡的发生与风、湿、热、毒、燥、瘀血、痰浊、寒等有较密切的关系。在艾滋病疮疡组发生率分别是64.1﹪、74.3﹪、61.5﹪、51.2﹪、56.4﹪、51.2﹪、23.0﹪、25.6﹪。非艾滋病疮疡组发生率分别为66.7﹪、92.3﹪、53.8﹪、43.5﹪、74.3﹪、58.9﹪、0、28.2﹪。 结论:1.从39个症状调查结果分析,艾滋病疮疡患者症状普遍较重,病程较长,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表现出一派元气虚损之象。非艾滋病疮疡患者中,症状普遍较轻,病程较短,且易治愈;从而验证了“艾毒伤元”假说。 2.艾滋病疮疡组中舌质红、苔厚腻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艾滋病疮疡患者中湿热为患者较多;脉象中细脉、弦脉发生率较高,说明其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 3.“艾毒”是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名称,“艾毒”具有多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除渐进性地戕伤元气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具有风、寒、湿、热、燥等六淫外邪的特点及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病因特点。各种病因之间可以相兼为患、互为因果。 4.艾滋病疮疡的发生与肺、肝胆、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机多是由于“艾毒”损伤元气,脏腑受损的情况下,风热袭肺、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等所致。 5.艾滋病疮疡病因复杂,本次调查中未涉及的病因,如情志、饮食、劳倦都可能与疮疡发病有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