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一种捕食线虫的模式真菌,当它的生活方式由腐生阶段转变为寄生阶段时,通过形成3D捕食环来捕获线虫,线虫成为其寄生生活的主要营养来源。当前A.oligospora捕食线虫的分子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氨肽酶是A.oligospora在贫瘠营养条件下分泌至培养液中的一种主要蛋白质组分,由此推测氨肽酶可能会参与到少孢节丛孢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并可能与少孢节丛孢菌捕食线虫活性有关。因此,本文对少孢节丛孢菌氨肽酶基因AOL_s00110g315(以下简称g315)进行研究。一方面,在大肠杆菌系统对g315进行异源表达,并将重组氨肽酶作用于秀丽隐杆线虫,探究其直接杀虫效应;另一方面,利用同源重组构建基因敲除菌株,比较敲除菌株与野生型菌株在生长形态、产孢子量及捕食线虫能力上的区别。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功能,对基因g315进行原位荧光标记,研究其亚细胞定位。根据以上实验设计,本文获得的部分研究结果如下:
(1)基因g315的生物信息学分析:g315编码的蛋白含有两个保守结构域,PA超家族和锌肽酶超家族,与来源于酿酒酵母和链霉菌的APY和SGAP类似。通过氨基酸序列预测在1-18位点的氨基酸编码信号肽序列,蛋白分子量为51.2KDa,理论等电点5.55,不稳定指数为36.93。多序列比对和同源建模结果表明氨肽酶g315与灰链霉菌氨肽酶APX_STRGG(accession No.P80561)、人源谷氨酰胺基肽环转移酶QPCTL(accession No.Q9NXS2)、厌氧杆菌氨肽酶Amp(accession No.A2V759)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2)氨肽酶g315的异源表达和复性:去除其信号肽获得目的基因,将其克隆至带有His标签的pet28a表达载体中,并成功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了原核表达。SDS-PAGE检测发现其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使用尿素对其进行变性处理,采用透析处理的方式去除变性剂,并对其进行复性。对包涵体进行复性后的重组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氨肽酶分子量约为51.2kDa。
(3)氨肽酶杀线虫活性的研究:同期化处理秀丽隐杆线虫至L4期,加入不同浓度重组氨肽酶,并设置对照组。在处理后12、24和36h观察线虫的活力,并对死亡的线虫进行计数。实验结果表明重组氨肽酶对于线虫具有杀伤作用。
(4)原位标记菌株和敲除菌株的构建:基于同源重组原理,利用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和潮霉素抗性平板筛选,获得相应转化子,并采用PCR及测序鉴定。目前已成功筛选到原位标记菌株,而敲除菌株由于其同源重组效率较低,没有得到阳性的敲除菌株。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结果,后续实验还要继续筛选敲除菌株,并对敲除菌株的生长表型和捕食线虫的能力进行评估;此外,对于原位荧光标记菌株,还要测定其荧光,探讨氨肽酶的亚细胞定位。氨肽酶是一种重要的水解酶,可能参与到真菌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和成熟。本文基于对A.oligospora氨肽酶基因(AOL_s00110g315)的生物学功能的初步探究,为进一步研究真菌与线虫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在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氨肽酶是A.oligospora在贫瘠营养条件下分泌至培养液中的一种主要蛋白质组分,由此推测氨肽酶可能会参与到少孢节丛孢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并可能与少孢节丛孢菌捕食线虫活性有关。因此,本文对少孢节丛孢菌氨肽酶基因AOL_s00110g315(以下简称g315)进行研究。一方面,在大肠杆菌系统对g315进行异源表达,并将重组氨肽酶作用于秀丽隐杆线虫,探究其直接杀虫效应;另一方面,利用同源重组构建基因敲除菌株,比较敲除菌株与野生型菌株在生长形态、产孢子量及捕食线虫能力上的区别。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功能,对基因g315进行原位荧光标记,研究其亚细胞定位。根据以上实验设计,本文获得的部分研究结果如下:
(1)基因g315的生物信息学分析:g315编码的蛋白含有两个保守结构域,PA超家族和锌肽酶超家族,与来源于酿酒酵母和链霉菌的APY和SGAP类似。通过氨基酸序列预测在1-18位点的氨基酸编码信号肽序列,蛋白分子量为51.2KDa,理论等电点5.55,不稳定指数为36.93。多序列比对和同源建模结果表明氨肽酶g315与灰链霉菌氨肽酶APX_STRGG(accession No.P80561)、人源谷氨酰胺基肽环转移酶QPCTL(accession No.Q9NXS2)、厌氧杆菌氨肽酶Amp(accession No.A2V759)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2)氨肽酶g315的异源表达和复性:去除其信号肽获得目的基因,将其克隆至带有His标签的pet28a表达载体中,并成功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了原核表达。SDS-PAGE检测发现其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使用尿素对其进行变性处理,采用透析处理的方式去除变性剂,并对其进行复性。对包涵体进行复性后的重组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氨肽酶分子量约为51.2kDa。
(3)氨肽酶杀线虫活性的研究:同期化处理秀丽隐杆线虫至L4期,加入不同浓度重组氨肽酶,并设置对照组。在处理后12、24和36h观察线虫的活力,并对死亡的线虫进行计数。实验结果表明重组氨肽酶对于线虫具有杀伤作用。
(4)原位标记菌株和敲除菌株的构建:基于同源重组原理,利用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和潮霉素抗性平板筛选,获得相应转化子,并采用PCR及测序鉴定。目前已成功筛选到原位标记菌株,而敲除菌株由于其同源重组效率较低,没有得到阳性的敲除菌株。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结果,后续实验还要继续筛选敲除菌株,并对敲除菌株的生长表型和捕食线虫的能力进行评估;此外,对于原位荧光标记菌株,还要测定其荧光,探讨氨肽酶的亚细胞定位。氨肽酶是一种重要的水解酶,可能参与到真菌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和成熟。本文基于对A.oligospora氨肽酶基因(AOL_s00110g315)的生物学功能的初步探究,为进一步研究真菌与线虫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