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对“8·12天津港爆炸”事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人民网与腾讯网的报道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其信息传播的范围之广与影响力之大,变得难以估量。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各个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比在传统的纸媒时代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网络新闻热点话题,因此对于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成为各大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全力比拼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媒体有责任有义务与传统媒体一样正确地引导社会话题,应该利用自身的媒介资源,向广大群众公开报道突发新闻事件的实时进展和真实情况。  可以说任何事件的报道都有框架可循,但是不同的性质的网络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框架存在着差异。笔者根据臧国仁教授的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以及低层次结构的框架理论解释,将人民网和腾讯网对“8·12天津港爆炸”新闻也划分为三个层次结构,每个层次结构又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总结两个不同性质的网络媒体在众多突发事件报道上的差异,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其中框架的高层次结构从报道数量、新闻来源和报道主题三个角度对两家媒体的报道进行对比,目的在于明确主题内容,凸显报道诉求;框架的中层次结构从报道重点、报道对象和消息来源三个角度对两家媒体的报道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完整事件过程,建构文本内容;框架的低层次结构从报道方式、感情基调和版面设计三个角度对两家媒体的报道进行对比,目的在于选取报道方式,奠定感情基调。结合“8.12天津港爆炸事件”总结人民网和腾讯网报道框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以期网络媒体关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框架能更完善。
其他文献
20世纪20~40年代也就是抗战前后的中国,是一个风起云涌夹杂着战争与血腥的时期。斯特朗不仅目睹和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种种起伏,并且以一个革命观察家的眼光和手中的笔观察、记录
本文以现代性体验为基本理论视角,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现实题材城市电影的细读来分析当代中国电影的城市想象,探讨这些城市想象图景的建构特点与流变规律,综观新时期以来的
近年来,新媒体的强劲发展眩人耳目,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借助于新媒体拓展传播疆域,不断实现节目样态的改革与创新,形成
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和一般的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营销问题。传统
期刊
美国学者雪莉·特克认为“对于后现代生活中特有的自我建构与再建构,网际网络已成为一座重要的社会实验室,我们透过网络的虚拟实景可以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创造。”①而网络虚拟
短视频自媒体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媒体形式,自其诞生以来,凭借其本身具备的传播速度快、社交属性强、碎片化明显等特点,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