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出版,是近两年在国内出版界出现的定义,其内涵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最初该名称多见于报纸、网络,代指传统造纸与印刷过程中对资源消耗及生态污染进行控制的出版模式,只是从自然生态角度对传统出版环节进行了提升。随后,数字出版的发展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被冠以“绿色出版”的名称。“绿色出版”的概念虽然已经出现几年,但是学界对其深入的探讨还比较少,尤其缺乏对其本质内涵、特征维度的深入解析。本文将围绕绿色出版的本质及当前出版业态的发展实际,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在此过程中对“绿色出版”的内涵进行明确、丰富和补充。传播性是出版的本质属性,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出版学的学理性尚未健全。国内目前将出版与传播置于同一研究背景之下的选题尝试还很少见。本文希望在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学理的角度对出版形态的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传统出版的发展形态为比照对象,分析绿色出版作为新型出版形态体现出的传播行为中的新变化与新特征,分析其传播行为的要素、过程及效果。本文第二章对绿色出版概念的提出、内涵以及相似观念的厘清做出诠释。第三、四章作为论文核心从出版要素和出版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传播学视角下绿色出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出版要素的绿化分析章节中,分别讨论传统出版要素变化和新兴出版要素崛起,从传播学视角分析静态要素变化与动态模式变化,全面展现绿色出版的传播特点。出版内容的绿化分析章节,结合当下的同质化出版与低质化出版问题,从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构建健康文明的迫切性,并指出绿色出版的发展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产生长期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存在加剧信息鸿沟的潜在风险。绿色出版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呈现泛化特征,其专业化、职业化、权威化降低,传者群体准入门槛降低,把关人存在虚化,内容管理的行政成本加大,操作难度增加。传者群体的开放从源头环节上改变了传播的流向,传受双方的界限更为模糊,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传统出版格局中的专业出版人员因技术和权力而取得的传播优势地位,伴随着技术的普及而被稀释,与此同时,绿色出版在信源认证中的可信度也有所降低。由于传播内容的无限性与不可控性,其面向受众的扩散性与渗透性增强。内容要素的变化从内部改变了传统出版的传媒生态,受众本身的分散性与异质化伴随着出版内容的丰富与渠道的多样化也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传播模式也发生了新变化,受众与信源直接接触的机率增加,传播过程被简化,受众对出版机构及作者方的信息反馈机制更完善。随着搜索阅读的流行,一种全新的逆向传播也应运而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