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机翼型环量控制气动特性研究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oy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技术的提高,对于能源产量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迫在眉睫,亟需寻求新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垂直轴风力机作为一种新小型能源机械,应用前景极为广泛。由于目前风能发电效率较低,而叶片作为能量转换的主要部件,决定风力机的发电效率、载荷特性等。因此,对于风力机叶片翼型的改进研究十分必要。环量控制技术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流动控制技术,该技术基于科恩达效应衍生而来,其原理是利用流体在曲面外形上的附壁效应,进而有效控制流体的流动分离,调节流场结构,提高气动特性。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采用环量控制主动吹气方法应用于传统风力机翼型上,基于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对其进行气动特性和流场结构可视化分析,研究施加吹气所造成的气动影响及绕流流场流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数值模拟部分,通过二维k-ωSST湍流模型对吹气位置进行了初步筛选,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采用三维大涡模拟,对最优吹气位置方案的环量控制翼型精细计算,利用涡旋强度涡识别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更为详细的展示。试验部分,基于西华大学风洞平台,制作环量控制翼型实物模型进行风洞试验。采用六分量天平对不同雷诺数下环量控制翼型的升阻力系数进行测量,研究其随攻角变化的发展规律。采用压力扫描阀提取翼型测压孔位置的压力数据,直观体现不同位置处压力分布。在翼型70%弦长位置处的吹气方案在翼型失速前后均表现良好,综合而言,吹气位置越靠近分离点,控制效果越好。大涡模拟由于未进行平均化处理,相较于k-ωSST湍流模型,对翼型近壁面涡结构有很好的表现,可以准确捕捉到翼型吸力面流动的分离与再附现象,以及尾缘涡脱落及涡带摆动,耗散等流动形态。涡旋强度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忽略强剪切层的干扰,表现涡的旋转特性。环量控制吹气方法具有显著的增升减阻效果,对翼型流场结构有明显改善。吹气气流将翼型后缘的回流涡旋打破,重新形成层流附着在翼型壁面上,有效抑制了附近流场的分离涡,使得分离区域缩小。局部高能量流动通过流体的粘性作用形成扰动,与主流耦合,影响周围流场,使其同样具有能量,逐步改良了全局流动。吹气造成了负压区域的扩大,进而增大了与压力面的压差,形成更大的升力。但吹气注入的能量并不是越高越好,受来流风速影响,一般而言,施加与来流风速相近的吹气速度造成的环量控制效果最佳,能量太小起不到控制作用,能量太大则会对流场矫枉过正。
其他文献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种纳米级双层膜结构的小囊泡(粒径30-150纳米),能够直接反映分泌细胞的生理和功能状态,进行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通讯,不仅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过
茶碱因可以松弛支气管肌肉、增加心肌收缩能力,而被作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用药,但溶解度小、易形成一水合物的特性阻碍了其在工业生产和临床应用上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共晶角度出发对茶碱溶解性、溶出速率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选用L-(+)-精氨酸、氢氯噻嗪、苯甲酸、3-羟基苯甲酸(3-HBA)、4-羟基苯甲酸(4-HBA)为共晶配体,以反应结晶法制备并筛选出药物活性成分和配体化学计量比
基于多轴疲劳临界损伤面原理,在对GH4169合金薄壁圆管和缺口试件的高温疲劳特性及有限元应力一应变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三轴因子FT,应用von—Mises准则提出了一个能够
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是发现、改进系统不足,提高装备保障效能的一项重要依据。实际评估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通常不易得出准确的评估结论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此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不断更新设备设施,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创新,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经营,认识到经济管理的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根据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现状,详细阐述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的创新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最后从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