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汞的“活性库”,不仅能够富集大量的汞,更能够将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研究汞在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不同营养级生物中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效应,对于正确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汞污染风险、保护敏感物种免受汞污染毒害是非常必要的。湿地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在食物链中处于顶端位置,为湿地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最高的类群,湿地鸟类对汞的暴露主要是由于对富集汞的鱼类的食用。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沼泽生态系统分布区,区内水资源丰富,物种丰富。开展汞在三江平原鱼—鹭食物链中的富集状况研究,不仅可以监测湿地的汞污染状况,更可以为保护湿地、湿地鸟类以及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3年6月以及2015年5月分别在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样品采集工作,样品主要包括苍鹭(Ardea cinerea)和大白鹭(Egretta alba)羽毛、组织、卵壳和粪便样本,鱼类样本,水生昆虫样本,甲壳类样本,挺水植物样本以及土壤样本。分别对样本的汞含量以及C、N同位素比率进行分析,研究了水生植物、昆虫、鱼、鹭对总汞和甲基汞的生物富集效应,探讨汞在湿地食物链的传递与积累以及鱼—鹭食物网的食性结构,研究结果如下:(1)三江保护区苍鹭雏鸟体内各组织内(肌肉,肝脏,肾脏和脑)的总汞含量与甲基汞含量较大白鹭雏鸟体内各组织内的总汞含量与甲基汞含量高;(2)汞在苍鹭以及大白鹭各组织中的积累量不同,其总汞含量与甲基汞含量大小依次为:肝脏>肾脏>肌肉>脑;(3)在苍鹭生长过程中,汞在苍鹭羽毛中的积累量不同,其总汞含量大小依次为:成鸟羽毛>雏鸟羽毛;(4)汞在苍鹭羽毛、卵壳以及粪便样本中的积累量不同,其总汞含量大小依次为:羽毛>粪便>卵壳;(5)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鱼类汞含量的分布规律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植食性鱼类;兴凯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鱼类汞含量的分布规律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6)三江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对汞的富集程度表现为:水鸟(苍鹭、大白鹭)>肉食性鱼类(蛇鮈Saurogobio dabryi)>杂食性鱼类(鲫鱼Carassius auratus)>植食性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水生昆虫(龙虱Dytiscidae Leach)>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兴凯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对汞的富集程度表现为:水鸟(苍鹭)>肉食性鱼类(狗鱼Esox reicherti、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鲶鱼Silurus asotus)>杂食性鱼类(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黄颡Pelteobagrus fulvidraco、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鲫鱼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浮游生物性鱼类(鳙鱼Aristichthys nobills)>水生昆虫(龙虱)>水生植物(芦苇等);(7)总汞含量越高的生物甲基汞的含量和比例也越高,且随着营养级的提高,汞的放大含量也会逐渐增大;(8)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各相邻营养级之间的食量传递比率逐渐减小;而在跨营养级食物传递过程中,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食量传递比率明显增加。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种类体内的汞含量,了解实物链各营养级生物的汞富集状况,为保护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提供合理的、科学的数据支持以及对湿地汞污染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