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然而受教育者素质提高的前提就是施教者的素质要达到一定高度,适宜的教育行为是优秀教育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基础启蒙环节,幼儿教师具有一个得体的教育行为就显得尤其重要。幼儿教师的适宜性行为是置于她们和幼儿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是这些幼儿教师按《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纲要》等要求,对幼儿的身心施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体特点,对幼儿身体、认知、情感与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行为。本研究通过观察法和资料分析法对幼儿园教师的各种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观察与剖析,发现了幼儿教师的诸多不宜行为,针对这些行为给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为一线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自我调控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其行为力量,改善教学效果,造就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在目前的实际教育中,教师存在的不适宜教育行为主要表现为:1.晨间接待幼儿来园环节:不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没做到及时对幼儿进行晨检,未能做到与幼儿家长有效的沟通。2.教育活动环节:不考虑幼儿真正的兴趣需要,凭自己的喜好选择上课内容;材料准备上也是老师一手包办,孩子很少有机会参与;提问问题过于单一,很少给孩子充分想象的机会;讨论和操作环节很难做到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生硬地要求儿童按照自己的规定照做;不重视评价的重要性,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3.游戏活动环节:未能将重视游戏环节的行为落到实处,常因其他任务占用幼儿游戏时间;选择游戏和游戏伙伴上未能做到民主,总是限制幼儿游戏的自主权。4.生活活动环节:教师很少蹲下身来和儿童进行平等沟通,对孩子的拉撒行为表示不耐烦;未能做到将保教并重落到实处,忽视对个别儿童的身心保育;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不是过于紧张就是过于放松警惕,未能做到适当的安全教育。幼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的的适宜性行为具体应该表现在:1.晨间接待幼儿来园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幼儿的情绪,做到与幼儿的良好沟通,并能恰当与家长沟通,对幼儿进行适宜教育。2.教育活动环节:教育内容应该顾及到幼儿的真正兴趣所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幼儿共同动手动脑进行环境的创设;实施教育时对幼儿进行启发式提问,培养幼儿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3.游戏活动环节: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开展游戏,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其中给予指导。4.生活环节:在此环节要高度重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做到对幼儿身心全面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