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在”是个历史传承词,早在西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秦汉时期的“在”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了一些变化,这和它后面所接的成分有很大关系。“在”的后面除了可以接用来表示“处所”意义的词语,还可以接表示“时间”、“范围”、“方位”、“状态”意义的词语。“在+NP”结构可以表示“和人或事物相关的处所、时间”等意义,还可以表示“和事件或行为动作相关的处所,时间”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在“A在B”这一认知框架下产生的。这一认知框架也是副词“在”产生的重要因素。其后,“在”出现了表示“和动作相关的状态”的意义,这个意义是副词“在”产生的语义背景,“NP+在+VP”是副词“在”产生的句法环境。在现代汉语中,“在”又发展出来一些更加虚化的用法,进而变成了词内的附着成分。现代汉语“在”的用法和意义继承了古代汉语中“在”的用法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对于“在”这样一个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词语,有对它词性的界定需要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观点来分析。“在”所出现的语言环境主要有三种,“在+NP”、“在+NP+VP”、“VP+在+NP”,这三种形式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词性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在”的主要形式也是这三种,而且语义并没有多大变化。同时,根据学界时贤们有关词类划分标准的论述,共时平面中,现代汉语中的“在”也是动词,并没有像“于”、“把”、“从”等词语从动词语法化为介词,只能说在有些用法上与介词类似,但就词性来说,依然是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