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历史演变与词性界定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ZXY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在”是个历史传承词,早在西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秦汉时期的“在”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了一些变化,这和它后面所接的成分有很大关系。“在”的后面除了可以接用来表示“处所”意义的词语,还可以接表示“时间”、“范围”、“方位”、“状态”意义的词语。“在+NP”结构可以表示“和人或事物相关的处所、时间”等意义,还可以表示“和事件或行为动作相关的处所,时间”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在“A在B”这一认知框架下产生的。这一认知框架也是副词“在”产生的重要因素。其后,“在”出现了表示“和动作相关的状态”的意义,这个意义是副词“在”产生的语义背景,“NP+在+VP”是副词“在”产生的句法环境。在现代汉语中,“在”又发展出来一些更加虚化的用法,进而变成了词内的附着成分。现代汉语“在”的用法和意义继承了古代汉语中“在”的用法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对于“在”这样一个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词语,有对它词性的界定需要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观点来分析。“在”所出现的语言环境主要有三种,“在+NP”、“在+NP+VP”、“VP+在+NP”,这三种形式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词性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在”的主要形式也是这三种,而且语义并没有多大变化。同时,根据学界时贤们有关词类划分标准的论述,共时平面中,现代汉语中的“在”也是动词,并没有像“于”、“把”、“从”等词语从动词语法化为介词,只能说在有些用法上与介词类似,但就词性来说,依然是动词。
其他文献
介绍了高分子阻尼涂料的阻尼机理和组成,以及阻尼涂料的高分子改性方法,包括共聚、共混和互穿网络(IPN)等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目前通用的树脂基料和填料,详细介绍
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如何加强汉字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汉语二语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效果依然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尤
采用线型酚醛树脂与磷-氮阻燃剂制备出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无卤阻燃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研究表明使用磷-氮阻燃剂无法制备出抗熔滴的TPEE。酚醛树脂引入可以有效抑制熔
从核技术的开发利用,晶体管、激光器的发明和发展过程,探讨了物理学对现代科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随着检定技术的不断提高,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详细分析企业常用WTQ-288型的压力式温度计的不确定度评定,文章通过测量80℃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
我从事韩语教学工作已经有三四年,在这些年教学当中,我始终关注对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在此,想写出来与各位教学前辈们讨论研究一下。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对其实施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结
综述了C-型瓜环(Q[n]s,ns-Q[n]s)及S-型瓜环(iQ[n])的形成机制及种类,在此基础上,合成并分离了一系列甲基取代瓜环,如TMeQ[6],OMeQ[6],o-TMeQ[6],HMeQ[n]s,发现了HMeQ[7]对药
会议
为了提高自动化混流生产线的生产效率,瓶颈工作站通常设计有并行制造能力,以便能同时处理多个工件。针对工件在并行制造单元上的实际加工时长跨越多个周期的情形,提出一种等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受到读者与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本文尝试从分析刘震云对人、对历史的独特认知两个角度出发,对其小说文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