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化痰法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vs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通腑化痰法(加味星蒌承气汤)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意识障碍改善情况、脑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的影响,明确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病机,为进一步规范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41例,收集病史,包括一般资料,病程,体格检查,中西医诊断,中医证型,意识障碍程度,脑CT证实脑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医症状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并把这些情况填写到观察表中。将4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如吸氧、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等。对照组酌情给予开塞露纳肛以防治大便干结。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星蒌承气汤。两组疗程均为14天。   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显效 13 例,有效 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 70.00%。组间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5)。②两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Glasgow-Pittsburg评分比治疗前积分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的意识障碍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肿吸收情况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能促进血肿吸收,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④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积分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⑤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治疗前积分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通腑化痰法可有效的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不仅明显改善患者意识障碍情况,促进血肿吸收,增加患者对出血性中风治疗的信心,同时还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受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其能早日回归社会。本课题的实施将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提高本病的疗效,减少本病的治疗成本,缩短治疗周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很好的社会效益,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meta分析,对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探讨此类方剂治疗DNP的效果。再通过在门诊收集一定数量的病例加以分析,以验证上
  目的:初步探索过早搏动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分型、舌脉分布情况。为过早搏动常见证候的量化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搏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减肥胶囊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体重、血脂、Lee’s 指数、甲状腺激素( FT3、FT4)及甲状腺激素受体 β1mRNA 表达的影响,为临床研究开发新型减肥药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  通过系统的定量感觉测试和定性统计分析,观察健康人膝关节相关穴位体表感觉的取值范围及表现特征,分析年龄、性别和 BMI对其影响,初步探讨膝关节相关穴位在“沉寂态”时
肺藏象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中医学者们采用多种方法与技术手段,从理论探讨、基础实验、临床调查和试验等多方面、多层次对肺藏象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
目的:根据针刺作用机理与温病郁热病机相关性,结合针刺治疗作用特点,探讨针药并用在温病发热和急症中的运用,从而为温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理论引导临床。  方法:文献研究是本
  目的 通过运用邵氏“五针法”(双肺俞、大椎、双风门)针刺哮喘模型大鼠,观察本法对哮喘模型大鼠血浆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 (6-keto-PGF1a)水平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