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是当代美国颇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之一,被称为美国活着的文学神话。出版于2000年的《人性的污秽》是其“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次年,罗斯便因该作品获得福克纳奖。小说将二十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历史与人物命运相融合,涉及了种族歧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丑闻、越南战争等真实历史事件,探讨了种族、道德、性别、战争等颇具思考性的社会问题。作品丰富的主题和复杂的艺术创作手法引发了评论界多角度的探讨。其中,小说的历史意识已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多数研究仅在分析罗斯的历史小说中对该作品稍有提及,鲜有学者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系统解读《人性的污秽》。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与文本的互动,即“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是指人们只有通过被选择和涂抹的文本才能窥探历史真相。“文本的历史性”是指各种形式的文本并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客体,而是特定时代的历史语境的产物,且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件。本论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人性的污秽》,力图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和罗斯的历史文化意识。本文通过重新审视小说所涉及的历史文化事实—政治正确性、迫害精神和越南战争,揭示了这些复杂政治文化现象对小说人物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最终致使他们沦为历史的牺牲品,阐释了《人性的污秽》所具有的历史性。其次,通过分析小说边缘人物的生活经历得出科尔曼(Coleman)所遭受的种族歧视是其选择身份逾越的根源;父权制的压制是迫使福尼亚(Faunia)选择过早独立和离经叛道的生活的原因。本文指出两者的选择都是对社会不公的颠覆但又都受到主流话语的抑制以失败告终。罗斯通过对边缘人物的历史书写体现了历史的文本性。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就罗斯的生平及其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小说《人性的污秽》以及本文的创作目的、意义、框架等给予简要介绍。同时梳理了国内外文学评论家对《人性的污秽》的评价及解读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第二章解释了本文所运用的理论框架,即新历史主义。第三章从“文本的历史性”出发,探讨了罗斯在《人性的污秽》中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解读。第四章从“历史的文本性”视角分析了小说边缘人物—科尔曼和福尼亚的生平历史,阐明了罗斯对人物生活史的刻画意在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批判社会不公。第五章为全文的总结。通过各部分分析本文旨在引发读者对人性及当代美国社会复杂性和虚伪性进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