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在造价上经济实惠,还要在安全质量上得到保证。混凝土作为道路交通的主要建筑材料而广泛应用,但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尤其青藏地区道路沿线平均低温为0~-3.5℃,地基多为冻土区,道路为了跨越冻土区而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桥梁,因此钻孔灌注桩的混凝土多为在负温环境下养护。由于混凝土为负温养护,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混凝土通常采用引气混凝土,但是仅为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而忽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势必会为工程安全带来隐患。基于这个问题,本试验采用不同水胶比(0.28、0.32、0.36、0.40)和不同引气剂掺量(0、0.05%、0.08%、0.12%)的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养护和负温(-3℃)养护两种养护方式探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孔隙结构演变规律,其中混凝土抗压强度采用立方体抗压强度,孔隙结构采用多功能微结构分析与成像系统(核磁共振)与压汞试验测量,水化程度采用同步热分析试验得出,并对两种养护方式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孔隙结构进行对比。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负温(-3℃)养护下,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着龄期逐渐增长,但是都存在一定的“龄期滞后”现象,负温环境使得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缓慢;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引气剂掺量的增大而减小,同一龄期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这与标准养护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规律相似;两种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对比,负温(-3℃)环境抑制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发展,所以负温混凝土需要延长养护龄期,才可达到等抗压强度,两种养护方式下,混凝土达到等抗压强度的龄期相同,混凝土达到等抗压强度强度的龄期为35d,所以负温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作用程度基本相同。混凝土达到等抗压强度,本文以孔隙结构和水化程度两方面探究了两种养护方式下混凝土的差异性,孔隙结构以核磁共振和压汞试验探究得到,两种养护方式下,混凝土的孔隙结构随着养护龄期是逐渐优化的,引气剂掺量越大,混凝土的孔隙结构越差;负温混凝土虽然可以达到等抗压强度,但是孔隙结构并未达到相似,负温(-3℃)养护的混凝土孔隙结构劣于标准养护的混凝土,主要表现为负温养护下孔径较大、大孔较多。水化程度通过同步热分析试验以氢氧化钙和化学结合水含量表征水泥的水化程度,结果表明负温(-3℃)水泥浆体的水化程度均低于标准养护的水泥浆体。以上结果均表明负温养护的混凝土性能差于标准养护的混凝土,因此,对于负温养护混凝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