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有机光伏器件由于具有质轻、低成本、可大面积溶液加工等优势,引起了全世界很多课题研究组的关注。随着新型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和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不断开发,有机光伏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逐年提高,单结器件最高效率已经超过18%,为未来大规模商业应用奠定了基础。水/醇溶有机共轭材料,因其独特的溶解性,能够很好的避免多层薄膜加工时的互溶问题,以及其优异的界面修饰性能也被广泛的研究。在本论文中,本人主要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机光伏器件由于具有质轻、低成本、可大面积溶液加工等优势,引起了全世界很多课题研究组的关注。随着新型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和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不断开发,有机光伏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逐年提高,单结器件最高效率已经超过18%,为未来大规模商业应用奠定了基础。水/醇溶有机共轭材料,因其独特的溶解性,能够很好的避免多层薄膜加工时的互溶问题,以及其优异的界面修饰性能也被广泛的研究。在本论文中,本人主要研究了新型水/醇溶共轭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有机太阳电池中的应用。通过对水/醇溶有机共轭材料主链或者侧链的修饰,开发了一系列的聚合物和小分子材料,实现了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提升。在第二章中,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苯并噻二唑与芴的水/醇溶共轭聚合物F3N-BTO8、F3N-BT、F3N-FBT和F3N-DFBT,通过在苯并噻二唑单元上引入氟原子和烷氧链来调节材料的能级,并探索了相关材料作为阴极界面材料在器件中的应用。同时也合成了4个不含胺基侧链的参比聚合物F8-BTO8、F8-BT、F8-FBT和F8-DFBT,用作活性层给体材料,用以研究不同给体材料和界面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器件性能的所影响。结果表明相关界面材料可以有效提升基于PTB7-Th:PC71BM活性层体系光伏器件的性能。而采用参比给体材料和PC71BM作为活性层体系时,只有F8-BTO8作为给体时的器件性能最好。以F8-BTO8和PC71BM作为活性层体系,在使用F3N-BT作为阴极界面材料时效率达到了4.14%,性能好于基于传统阴极界面材料PFN-Br参比器件的效率。在第三章中,合成了侧链带有离子液体官能团的三联芴小分子电解质材料。进一步通过离子交换,得到了一系列带有不同对离子的小分子电解质阴极界面材料。研究了这一系列材料对于太阳电池器件阴极界面修饰性能。结果表明,当将这些小分子电解质界面材料单独作为阴极界面层时,相关器件性能较差。但和Zn O共混共同作为阴极界面层时,相关器件性能可以在基于Zn O的参比器件基础上实现一定提升。在采用ITO/ETL/PTB7-Th:PC71BM/Mo O3/Ag的器件结构,以F3-Br和Zn O共混时作为阴极界面层时,光伏器件性能提升到了6.63%;当以F3-TEMPOSO4和Zn O共混时作为阴极界面层时,光伏器件性能进一步提升到了7.01%。表明采用这种不同阴离子修饰的小分子与Zn O制备的杂化阴极界面层,可以有效的提高有机太阳电池器件的性能。在第四章中,在传统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IDTBR的侧链上引入叔胺官能团,发展了一种新型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N-IDTBR。在非富勒烯小分子的基础上,N-IDTBR具有良好的水/醇溶性。将N-IDTBR作为阴极界面层运用在以P3HT:O-IDTBR为活性层的光伏器件中,结果表明N-IDTBR不仅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受体材料性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器件对光的吸收,进而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当采用非卤素溶剂体系2-甲基苯甲醚:1-甲基萘(1:1)加工活性层时,相关有机光伏器件的最高效率可以达到6.10%。此外N-IDTBR在一定厚度范围内都能保持较好的器件性能,在界面层厚度为33nm时仍能保持最高效率的91%。在第五章中,合成了主链为二噻吩并环戊二烯单元和并噻吩单元的水/醇溶聚电解质PCPDT-TT新型阳极界面材料,将其应用在有机太阳电池器件当中。结果表明在以PTB7-Th:PC71BM作为活性层的器件中,采用PCPDT-TT作为阳极界面材料的器件取得了7.88%的效率,与采用传统阳极界面材料PEDOT:PSS的参比器件效率相当。进一步与四氟乙烯与全氟-3,6-二氧-4-甲基-7-辛烯磺酸的共聚物(PFI)共混,并将其作为阳极界面层应用在有机光探测器器件当中。以PTz BI:N2200作为光活性层,可以得到1.24×10-9A cm-2的暗电流,1.38×1013 Jones的探测率以及0.274 A W-1的灵敏度,相比于基于单纯PFI的器件,探测率以及灵敏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第六章中,设计并合成了基于苯并三唑作为核心的非富勒烯小分子d FTz-d TR以及聚合物PTz DTEh-BDTF。通过调节苯并三唑上的氟原子数量和噻吩上烷基链的长度,调控了材料的溶解性、吸收和能级等性能。尝试将这两个材料作为受体应用在以P3HT为给体的光伏器件中,发现由于吸收、能级不够匹配等原因,相关器件的最终效率都比较低,其中基于小分子d FTz-d TR的器件的最终效率为0.59%;而基于聚合物PTz DTEh-BDTF的器件只得到了0.16%的能量转换效率。这两个材料虽然并未取得理想的器件性能,但是这一工作仍然为中心单元为吸电子单元的非富勒受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广义货币-GDP比率日益上升,从1970年的58.9%上升至目前的134.3%。这一现象的发生,需要我们解释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货币被源源不断创造出来,二是为什么名义GDP没有与货币总量同比例增长。本文研究发现,全球广义货币-GDP比率的持续上升是过去半个世纪中各国经济运行方式发生长期、深刻变迁的结果,其实质是各国经济杠杆化以及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货币方
近年来,钙钛矿材料因其优良的光电性能、溶液加工特性和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尽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效率从最初的3.80%跃升至25.50%,但其材料不稳定、界面能级失配以及器件光热稳定性差等问题尚需解决。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界面材料合成和修饰来提高钙钛矿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主要内容如下:(1)制备金属氧化物-PEDOT:PSS的复合材料调控界面功函数和润湿性提高PSCs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心脏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减少到不足以适应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常伴随着适应不良性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等。近年来,利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已证实多种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在心衰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差异表达变化。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nc RNA中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小分子RNA。既往文献报道miRN
当前,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全球性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峻,寻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保护具有正外部性,因此政府是环境治理的主要推手。然而,随着近年来绿色信贷业务的兴起,市场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的作用已然愈加明显。环境治理正逐渐由政府单一决策向政府、社会协调的模式转变。中国长期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厘清经济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核能、化工等领域。微通道气液两相流由于其通道的尺度减小到微米范围,产生了不同于常规尺度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现象:气泡的界面受壁面限制,让气泡的精准操控成为可能;高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壁面处相变传热效率。为了实现精准可控的化学反应过程,可将微流体与化学反应结合在一起。其中,一些气液反应也需要这种精确的流量控制,然而由于通道尺度的限制导致了两相混合困难,反应只在界面处发生,这会降低反应速度
离散随机系统因为其在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网络、系统生物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学者关注,而离散随机系统的控制和滤波问题也因此成为控制理论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本文针对线性离散随机系统,引入了其三种二阶矩状态转移矩阵,并通过所得的状态转移矩阵的形式,给出了系统二阶矩有限时间稳定、均方稳定、均方渐近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建立状态转移矩阵与新型Lyapunov函数之间的联系。随后该方法被成功地推广到线性
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议题,然而如何推动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却成为难以破解的问题。在当前,新兴数字技术正广泛地变革生产制造方式,数字赋能正成为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驱动原有商业模式的优化,促进商业模式的拓展,甚至重构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逻辑,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然而,数字赋能如何赋能以及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仍未获得充分探讨。究其根源,新兴数字赋能现象的理论化程度较低是关键所
环氧树脂基混凝土是以环氧树脂为粘接剂、级配碎石为骨料的一种聚合物混凝土。由于拥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耐候性,环氧树脂基混凝土得到了工程界的青睐,在桥路面铺装、铁路轨枕和机械基础中得到了应用。在这些工程实践中,环氧树脂基混凝土普遍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和恶劣气候环境中。研究环氧树脂基混凝土在多轴荷载和气候条件下的损伤行为,对充分认识环氧树脂基混凝土的失效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细观结构的数值仿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发展迅速,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珠江流域是我国第二大流域,珠江河口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区域内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在水安全方面面临诸多问题。诸如:由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微塑料等几大类污染物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由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高,使得水葫芦肆虐,造成的水生态问题。这些污染物对水质退化造成很大影响,当前自来水厂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这些污染物,
锂硫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低成本以及环境友好型等优点使其有望成为下一代新型电池体系。尽管具有这些优势,锂硫电池在实际应用中仍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硫和放电最终产物硫化锂均为电子和锂离子的绝缘体,这显然不利于硫的高效利用。其次,硫正极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会产生一系列易溶解于有机电解液的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由于多硫化锂溶解引发的穿梭效应,导致活性物质的损失和差的循环稳定性。此外,硫正极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