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国内外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技术及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发展现状的分析,可知,国内从未有过全面的、系统的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研究跨座式单轨车辆各方面性能,必须借鉴国内外相关铁道车辆与汽车的动力学性能评价规范与标准,通过理论计算,结合仿真试验研究,提出全面的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不仅为评价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以后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的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建立跨座式单轨车辆在各极限工况条件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提出,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仍然包含运行稳定性(安全性)、曲线通过性能及平稳性三个方面,如下,为其主要研究的内容:1参考GB559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并基于地铁车辆与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机理的差异分析,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用性研究。2针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提出了涉及轮轨动作用力、车钩力、防止车辆脱轨性能、防止车辆倾覆性能、曲线临界速度六方面的评价指标: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车钩力、临界接触系数、水平轮最小垂向力、修订倾覆系数、车辆临界稳态侧滚角、曲线临界速度等。为评价车辆曲线通过性能,提出了涉及防止车辆脱轨性能、防止车辆倾覆性能、几何曲线通过性能、导向性能、走行轮轮胎磨耗性能五方面的评价指标:车钩水平转角、回正力矩、走行轮轮胎磨耗量等,最终建立了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3通过理论计算,解析推论,首次提出临界接触系数、车辆临界稳态侧滚角、回正力矩的计算公式;并对倾覆系数提出了改进,得到了修订倾覆系数;提出了走行轮轮胎磨耗预测模型等。4利用ADAMS软件对重庆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进行评价,并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车辆在曲线半径为100m的轨道上,以最大速度45km/h行驶时,防止车辆脱轨稳定性与防止倾覆稳定性不符合,而轮轨动作用力、车钩力均符合所建立的评价体系;6节编组列车几何曲线通过性能较好,车辆导向性能一般。总之,重庆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较好。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对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借鉴基于J2EE架构的思想模式,建立了以这种模式为基础的Web应用体系。对基于J2EE的BBS交流平台进行研究并予以实现。在这个架构中,采用Struts框架技术来解决视图层、业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滑坡灾害频发,据不完全统计2016全国全年共发生地质灾害9710起,造成370人死亡、35人失踪、20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1.7亿元。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增长18.1%、41.1%和27.4%。面临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每年有大量的滑坡待治理,目前为止我国已完成治理的滑坡数量十分巨大,且治理费用昂贵,一个中小型滑坡治理费用数百万元
为了研究差速啮合转子混合器的均化塑炼效果,本文开展了差速啮合转子混合设备的研制。基于双转子啮合的特点,运用相对运动法建立统一型线方程,并设计多种差速元件;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差速元件的流场特点及混合效果;搭建混合器的实验台,研究差速混合器的混合效果。本文的工作及结论如下:1、利用流变仪测得高密度聚乙烯的本构方程参数。通过数值手段分析整个流场及关键监测点的剪切速率和压力变化规律,得到转子与料腔内壁面之
微加速度计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航天、汽车、工业设备,小到手机、游戏机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叉指式微加速度计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线性度好等优点,是新兴传感器中的代表。随着MEMS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加速度计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满足航天航空等高端领域的应用要求,需要不断的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如何提高加速度计的分辨率、灵敏度以及抑制零偏和漂移成为了微加速度计
本文借鉴SARS病毒感染分型系统,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分为隐匿型(已诊断、未诊断2个亚型)、顿挫型、轻症肺炎型、重症肺炎型、危重症肺炎型5个类型;或者隐匿型(已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