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高级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在国家培养技术人才、转变经济结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中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中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进阶。中职教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改革和创新的双重使命,但是由于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原因,部分中职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性降低,出现了职业倦怠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切身感受到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对教师、学生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困扰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应当引起各界关注和重视。自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以来,职业倦怠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各领域学者的普遍重视。目前应用广泛的是马勒诗的职业倦怠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马勒诗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中对持续的人际应激源的反应所引起的心理综合征,由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构成。本研究首先查阅了大量国内外与职业倦怠及教师职业倦怠有关的文献,对职业倦怠理论模型、职业倦怠测量工具、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等进行了学习和梳理。然后运用了马勒诗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作为量表A,同时参考了很多学者的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调查表,基于ERG理论三个层次需要,结合广州市Z区3所中职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广州市Z区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调查表》作为量表B,对该地区115名中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该区的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及整体状态如下:(1)广州市Z区中职教师总体平均分在情感衰竭维度和低成就感维度存在轻度职业倦怠问题,在去个性化维度基本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2)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16.5%的教师存在较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75.6%的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仅7.8%的教师基本不存在职业倦怠。然后通过人口统计特征、家庭情况和工作背景的变量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进行差异分析,进一步发现该地区的中职教师群体在不同性别、婚姻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子女情况、职称、教学职务和任教课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1)年龄在31~40的中职教师低成就感方面问题较严重;(2)研究生毕业的中职教师的去个性化问题程度较本科毕业的教师要高;(3)已育二孩的中职教师的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问题程度较高;(4)高级职称中职教师的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问题程度低于初级、中级教师;(5)兼班主任的中职教师在情感衰竭和职业倦怠总分较高,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教师。通过调查问卷整理结果及对其中10名教师的访谈结果,基于ERG理论三个层次需要,分别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对该地区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基于ERG理论对广州市Z区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一是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情感衰竭,主要表现为经济压力大、工作强度高、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身心健康得不到有效关注;二是相互关系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去个性化,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尊师重道、难以兼顾家庭责任,社会地位不被认可;三是成长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低成就感,主要表现为中职教师工作内容单调、晋升渠道窄、自我提升难以实现。最后通过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结果,综合对各类问题进行客观描述和合理归因的基础上,基于ERG理论三个层次需要,针对该地区中职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一是增强生存需要满足,主要为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优化管理制度、主动关心中职教师的工作状况和心理动态、教师增强自身认识等方面;二是增进相互关系需要满足,主要为社会认可、学校关怀、同伴互助等方面;三是提升成长发展的需要满足,主要为加大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中职教师培训与交流、多渠道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增强自我发展意识等方面。期望这些对策能够切实有效地缓解该地区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提高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该地区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