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降解PBST纤维成型及染色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max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作为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一种,既具有脂肪族聚酯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又具有芳香族聚酯优良的机械性能,它由丁二酸、对苯二甲酸和1,4-丁二醇三种单体通过缩合聚合反应制得。目前,PBST的研究已经不仅限于薄膜,在纺丝成纤上也有了一定的进展。当芳香族共聚单元(BT)摩尔质量分数为70%时,PBST的熔点达到180℃,分解温度为377℃,可通过熔融纺丝制备既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能又具有优良弹性的纤维,有望广泛应用于合成纤维领域。   在此背景下,本文在纺丝速度已经达到1000m/min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纺丝速度,着重讨论了不同纺丝工艺对PBST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PBST织物的染色性能,为PBST纤维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首先,通过对不同分子量PBST共聚酯进行熔融纺丝实验,分析了分子量对PBST成纤性能的影响,研究并优化了PBST共聚酯的熔融纺丝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当PBST共聚酯重均分子量大于1.2×105时,纺丝稳定性好,成纤性能优良;PBST共聚酯具有较宽的可纺温度范围,其中在240-260℃时最为合适;PBST纤维适合较高的纺速,纺速可达3000m/min;基于反复实验,探索PBST纤维较佳的后牵伸工艺为牵伸温度50℃,定型温度140℃,牵伸倍数为1.5-2.1,PBST纤维强度最高可达3.3cN/dtex。   其次,对PBST纤维的弹性回复性和粘弹性等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ST纤维一次拉伸至定伸长15%时,总弹性回复率达97.56%以上,几乎完全回复;在一次拉伸至定伸长20%时,PBST纤维的总弹性回复率仍有88.3%,表现出优良的回弹性,并且,PBST纤维在反复拉伸至定伸长20%的情况仍未发生拉断现象,显示出其优良的抗疲劳性能。   此外,通过利用分散染料对PBST织物进行染色实验。研究结果发现PBST织物可在中性条件下染色,并且在10℃时已能够吸附一定染料,在70℃时即可达到较深的颜色;同时PBST织物具有较好的匀染性,以及优异的色牢度,干、湿摩擦色牢度均达到5级,水洗色牢度达到3级以上.PBST纤维在100℃水中处理时表现出极大的收缩性能,纤维收缩率最大达到22.3%,织物长、宽收缩率分别为20%、16%,但在70℃水中处理时纤维的收缩率减小为12.7%,织物的长、宽收缩率减小为12%、8%。因此,采用70℃温度进行PBST织物染色,既可有效增强织物的染色效果,还有利于保持织物原有风格。
其他文献
齿轮是在各种传动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动机构。它依靠轮齿齿廓直接接触来传递空间任意两轴间的运动和力,并具有传递功率范围大、传递效率高、传动比准确、使用寿命长、工作可靠等优点。目前,我国列车的运行速度较之以前得到大幅提高,作为动力传动部件的变速齿轮,长期处于高速重载的工作环境中,容易出现齿面胶合及点蚀,因此齿轮的应力分析以及齿轮的啮合参数的优化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
利用TaqMan微流控阵列(TaqMan?array microfluidic card)技术,将24种(类)动物物种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对资金的运用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再加上相关工作
纱线毛羽影响织物外观,影响织造和高密织物的产质量。本文由毛羽成因入手,分别从原料选配,温湿度控制等外部条件到前纺、后纺到最后的络筒等流程影响等方面介绍对毛羽的影响因素
由于钢板弹簧存在着接触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等多种非线性因素,因而增加了其模型建立和性能分析的难度。本文从非线性接触动力学理论和CAD/CAE技术出发,提出了一种可以在一定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在企业竞争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中还存在很
在火力发电以及核电中,绝大多数都是以汽轮机拖动发电机来生产电能,如果汽轮发电机组发生故障,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严重的社会影响,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系统就是监测、保护汽轮发电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设备。本论文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及其系统研究”为依托,对目前国内外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系统展开了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技术,
“大语叫叫”出自《汉书·扬雄传下》“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这句话,古注和学界对它的解释研究甚少,语义未明.本文结合文献语料补充论证了“大语”和“叫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