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摇摆结构作为一种新型抗震结构体系,具有耗能能力强,自复位效果好等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随着摇摆结构技术的日渐成熟,其工程应用开始试点。如何令工程届快速接受并掌握新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当前应用的关键之一。本文针对摇摆钢支撑结构体系,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开发了基于Revit平台摇摆结构快速建模模块,实现了摇摆结构在BIM平台的高效建模;其次开发了RTO模型转化软件,实现了BIM平台到结构分析平台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摇摆结构作为一种新型抗震结构体系,具有耗能能力强,自复位效果好等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随着摇摆结构技术的日渐成熟,其工程应用开始试点。如何令工程届快速接受并掌握新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当前应用的关键之一。本文针对摇摆钢支撑结构体系,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开发了基于Revit平台摇摆结构快速建模模块,实现了摇摆结构在BIM平台的高效建模;其次开发了RTO模型转化软件,实现了BIM平台到结构分析平台的模型精准转换;最后提出了基于力的摇摆钢支撑抗震加固设计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C#语言与Revit自身族特性,在Revit平台二次开发了基于Revit平台的摇摆结构快速建模模块,该模块由四个部分组成:阻尼器、钢支撑、连接件和摇摆节点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模块建模的高效性;(2)根据BIM模型与Open Sees模型信息表达格式,基于C#语言开发了可快速转换BIM模型与有限元转换的RTO模型转换软件,并利用试验结果验证软件的有效性。快速建模分析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表明:RTO转换结果与直接建模模拟结果几乎没有误差,RTO较试验结果整体误差控制在10%以内,结构加固后的残余位移变小,耗能能力变强,摇摆钢支撑有效的提供了结构的耗能和自复位能力;(3)提出了摇摆钢支撑基于力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针对某二层RC框架校舍开展了抗震加固设计,设计了摇摆钢支撑的钢构件、拉索、阻尼器和摇摆节点。对比分析表明:加固后结构层间位移角最大为1.27%,阻尼器保持在小震状态下弹性,大震滑移;拉索始终保持弹性,达到了设计预期。
其他文献
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结构,桥梁一直以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桥梁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桥梁也朝着跨江、跨海等具有高难度、高要求的方向发展,例如港珠澳大桥。但同时,我国处于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遇地震,其带来的损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更为严重,桥梁作为生命线工程,若是由于地震作用而破坏,将会导
网格敏感性一直以来都是岩土数值模拟中的难题,只有系统地研究网格敏感性的产生机制,才能准确地描述实际工程中宏观的力学特性。往往应变局部化的发生会带来网格敏感性,因此本文从应变局部化剪切带的产生机制入手,构建了能够反映胶结损伤的本构模型,模拟对比胶结损伤软化与剪胀软化所产生的应变局部化剪切带,揭示网格敏感性的产生机制,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基于UH理论,通过引入初始胶结力c,构建了能够反映胶结损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小震弹性设计方法无法准确预估结构在强震下的弹塑性性能,也无法预估结构在地震动循环效应中产生的累积损伤。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能同时考虑力、位移、强震持时等因素,能够反映出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与往复塑性变形,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设计方法,而结构滞回能需求预估是基于能量设计方法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按照现行规范设计了10层、15层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单斜式中心支撑钢框架、V
随着城市地下工程的开展,大量开挖后的土体被堆积,造成土壤资源的浪费。如何处置这些开挖土方,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为了使这些土体能够资源再利用,需要对土体进行加固处理。通常单掺一种固化剂并不能使土体达到工程需要,所以本文采用Box-Behnken法,对苏州土体使用多种固化剂复合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合微观结构分析探究固化机理。本文主要开展如下工作:(1)对粉土、黏土
目前,重金属铬因其广泛的适用性而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又因为电镀废水排放,铬渣堆放使得铬污染问题变得严峻。在自然水域或在土壤中处理六价铬(Cr(Ⅵ))污染比处理其他污染物更加困难,因为Cr(Ⅵ)很难降解并通过生物富集来危害人类健康。因此,考虑到Cr(Ⅵ)的危害,许多研究人员已考虑通过将Cr(Ⅵ)还原为Cr(Ⅲ)来降低Cr(Ⅵ)在环境中的毒性。纳米零价铁(nZVI)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反应性和吸附性能,是
过高的工作压力会对心理、生理等很多方面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建筑业是高压力的行业,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现代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大量的参与方、工期紧张等特点,项目管理人员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并且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化。但是,国内外还没有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变化情况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为对象,基于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视角
光子上转换可以实现低能量光向高能量光的转换,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器件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其中,基于三线态-三线条湮灭(TTA)机理的TTA上转换一般由电子供体(光敏剂)和电子受体(发光剂)构成,通过多步能量传递从而实现TTA上转换发光,具有可上、下转换发光且波段可调,激发能量低等特点,在传感检测领域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TTA体系本身容易被氧气猝灭等因素,应用仍存在困难。本研究从发光剂化学结
由于有机污染物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的污染。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实现了到化学能的转化,可对有机废水进行有效降解,是一种绿色便捷的水处理技术。在可见光响应半导体的最新发展中,二维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n型半导体,因其无金属、成本低、易于热制备、无毒和高光稳定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研究。使用单一相的g-C3N4材料仍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光生载流子容易复合,可见光利用率较低等,因
木-混凝土组合结构是一种新型组合结构形式。将木材与混凝土、钢材等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组合,不仅能发挥材料各自的优势,而且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工程木材资源短缺现象。木-混凝土组合梁,其主要通过剪力件将木梁与混凝土板连接成整体而共同受力,以抵抗木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水平剪力和滑移。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木-混凝土组合抗剪连接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试验研究主要以双剪推出试验和单剪推出试验为主,然而两种试验装置
本文提出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作为基体,采用经不锈钢钢板网固定以高性能碳纤维织物网作为增强筋,预制成织物增强混凝土(Textile-reinforecd concrete简称:TRC)永久性模板,施工现场现浇核心混凝土形成叠合结构。该永久性模板,在施工过程中承担施工荷载,施工完成后也能作为构件的保护层,并和核心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协同受力共同承载。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优化了TRC中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