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现状研究 ——基于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视角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v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高的工作压力会对心理、生理等很多方面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建筑业是高压力的行业,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现代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大量的参与方、工期紧张等特点,项目管理人员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并且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化。但是,国内外还没有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变化情况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为对象,基于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视角,设立了五个主要的研究目标:(1)识别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关键工作压力源;(2)评价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压力的影响;(3)探索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工作压力的变化;(4)基于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位),分析不同特征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的差异;(5)构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关键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压力影响的关系模型。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我国建筑业的行业背景,综述了工作压力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压力的相关理论。介绍了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内涵,分析了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阐述了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工作压力。第三章是工作压力的相关理论。识别了工作压力源,分析了工作压力影响,并介绍了JDCS模型的相关理论。第四章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压力现状的实证研究过程。介绍了问卷调查的基本过程,包括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等;介绍了访谈的基本过程,包括访谈的设计、访谈的实施等。第五章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压力现状的实证分析结果。运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进行基本信息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并对定量分析结果与访谈的定性分析结果进行交互验证。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不足与展望。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本研究共回收了114份问卷,其中10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7.7%)。采用Likert 7级量表评价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压力影响。基于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表明:(1)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关键工作压力源是工作要求压力源(4.97)、工作控制感低(4.27)。(2)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影响不太明显(3.62)。而进一步针对高压力群体的分析结果表明,31-40岁的男性部门/专业负责人所受的工作压力影响明显。(3)在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大部分(36.1%)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招投标阶段的工作压力最大,其次是开工阶段(26.4%)、正常施工阶段(19.4%)。(4)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工作压力源、以及工作压力影响的不同层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是否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两类管理人员在工作压力源和工作压力影响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实施的项目管理人员认为工作中的要求更高(4.97),更能控制自己的工作(4.27),也更容易获得工作的支持(3.30)。(5)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24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归纳为工作要求、同事支持、工作控制、领导支持这4个关键工作压力源。基于因子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关键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压力影响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用回归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压力影响的关系模型。本研究丰富了工作压力的理论研究成果,识别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关键压力源,分析了不同特征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的差异,探索了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不同阶段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压力的变化,进一步把握其工作压力现状,为项目实施全过程制定完善的工作压力应对策略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企业迅速崛起,这也造成了一系列污染问题的加剧。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工业生产中大量含铬废水的排放,导致土壤和地下水中微塑料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纳米铁(Iron Nanoparticles,nFe)因其无可比拟的高反应活性和独特的吸附还原性能,广泛用于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六价铬(Cr(VI))污染。
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对于建筑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之前,需要获取开发区域土体的热物性参数,尤其是土体的导热系数。目前,最成熟的测试地下岩土热物性系数的技术是现场热响应试验(Thermal Response Test,TRT),但是,TRT只能测量土层的平均导热系数,无法获取不同深度土层的导热系数,不能定量分析各个因素对土体换热能力的影响,进而无法通过每层土体的导热系数来优化地源热
腹板开椭圆孔耗能支撑是一种新型耗能支撑,其原理是将被动耗能减震方法引入传统支撑,通过金属阻尼器与传统支撑结合,利用金属材料进入塑性实现支撑耗能。新型腹板开孔屈服耗能支撑采用工字钢十字形交叉截面形式,在支撑发生轴向变形时通过开孔腹板孔间板条屈服耗散能量。该耗能支撑结合了金属阻尼器与传统支撑优点,同时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轴力作用下耗能支撑开槽孔之间板件的应力两侧大,中间小,分布不均匀。为了提高开
基于氧杂蒽母体结构,制备了11个氧杂蒽(包括罗丹明和荧光素)螺环分子并通过质谱和核磁表征。研究发现:这些螺环衍生物本身不发光。在特定阴/阳离子作用下,螺环结构可快速发生开环,发出很强的Stokes荧光和anti-Stokes荧光(包括单光子吸收上转换荧光,One-photon absorption upconversion(OPA-UC)和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上转换荧光,Triplet-triple
腹板开孔耗能支撑有效地避免了传统中心支撑斜杆的失稳破坏,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可知,在轴向力作用下开孔腹板耗能板件的应力分布呈两端大,中间小的特点。为了使耗能板件应力分布均匀,可以对耗能板件开孔形状进行优化,本文通过试验与有限元软件结合,分析不同开孔形式耗能支撑滞回性能,并提出合理的开孔形式。主要内容如下:(1)对两根耗能腹板开菱形孔和椭圆孔的耗能支撑试件进行了低周循环荷载加载试验
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结构,桥梁一直以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桥梁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桥梁也朝着跨江、跨海等具有高难度、高要求的方向发展,例如港珠澳大桥。但同时,我国处于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遇地震,其带来的损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更为严重,桥梁作为生命线工程,若是由于地震作用而破坏,将会导
网格敏感性一直以来都是岩土数值模拟中的难题,只有系统地研究网格敏感性的产生机制,才能准确地描述实际工程中宏观的力学特性。往往应变局部化的发生会带来网格敏感性,因此本文从应变局部化剪切带的产生机制入手,构建了能够反映胶结损伤的本构模型,模拟对比胶结损伤软化与剪胀软化所产生的应变局部化剪切带,揭示网格敏感性的产生机制,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基于UH理论,通过引入初始胶结力c,构建了能够反映胶结损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小震弹性设计方法无法准确预估结构在强震下的弹塑性性能,也无法预估结构在地震动循环效应中产生的累积损伤。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能同时考虑力、位移、强震持时等因素,能够反映出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与往复塑性变形,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设计方法,而结构滞回能需求预估是基于能量设计方法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按照现行规范设计了10层、15层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单斜式中心支撑钢框架、V
随着城市地下工程的开展,大量开挖后的土体被堆积,造成土壤资源的浪费。如何处置这些开挖土方,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为了使这些土体能够资源再利用,需要对土体进行加固处理。通常单掺一种固化剂并不能使土体达到工程需要,所以本文采用Box-Behnken法,对苏州土体使用多种固化剂复合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合微观结构分析探究固化机理。本文主要开展如下工作:(1)对粉土、黏土
目前,重金属铬因其广泛的适用性而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又因为电镀废水排放,铬渣堆放使得铬污染问题变得严峻。在自然水域或在土壤中处理六价铬(Cr(Ⅵ))污染比处理其他污染物更加困难,因为Cr(Ⅵ)很难降解并通过生物富集来危害人类健康。因此,考虑到Cr(Ⅵ)的危害,许多研究人员已考虑通过将Cr(Ⅵ)还原为Cr(Ⅲ)来降低Cr(Ⅵ)在环境中的毒性。纳米零价铁(nZVI)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反应性和吸附性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