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是人类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较差的预后,而恶性肿瘤发展、浸润、转移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肿瘤的血管生成。近年来,肿瘤间质中浸润的炎性细胞以及趋化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地位愈加得到人们的肯定。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TAMs)和肥大细胞(Mastcell,MCs)等炎性细胞与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浸润、转移和预后有着一定的关系,可能与其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和介导有关,趋化因子IL-8、MCP-1、MIP-1在介导局部免疫的同时,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也日渐为人们所重视。肿瘤细胞和间质炎性细胞的相互作用,既促进肿瘤新血管的生成,也构建肿瘤得以生长的局部环境。
第一章癌间质炎性细胞TAM、MC及趋化因子IL-8、MCP-1、MIP-1对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意义目的测定非小细胞肺癌MVC和间质中TAMs、MCs计数以及趋化因子IL-8、MCP-1、MIP-1mRNA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意义和三者间相互关系,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意义。
方法1.用免疫组化ABC法测定4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10例正常肺组织石蜡切片标本中MV和TAMs、MCs计数。
2.以原位杂交法检测上述标本中IL-8、MCP-1、MIP-1mRNA的表达情况。
3.分析MV、TAMs、MCs计数和趋化因子阳性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变化中的意义。
结果4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V,TAMs和MCs计数,以及IL-8、MCP-1、MIP-1mRNA的阳性系数均值分别对应为64.40±16.00,29.36±13.56和33.90±14.47,以及1.68±1.16,1.90±1.15,1.40±1.24,明显高于10例肺组织对照组中相对应的28.30±3.65,10.78±3.39和10.56±3.30,以及0.40±0.70,0.30±0.67,0.20±0.63,差异有显著性,并且随着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的改变而出现相应的变化,表现为T3组大于T2或T1组,Ⅲ期组大于Ⅱ期组大于Ⅰ期组,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大于无转移组,生存时间≤3年组大于生存时间>3年组。MV、TAMs、MCs计数和IL-8、MCP-1、MIP-1阳性表达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MVC和间质炎性细胞TAMs、MCs计数与趋化因子IL-8、MCP-1、MIP-1mRNA的阳性表达三者之间均存在着明显一致的相关性,并随着肿瘤的进展、转移、生存时间的降低而有相应增高的趋势,提示非小细胞肺癌间质炎性细胞TAM、MC和趋化因子IL-8、MCP-1、MIP-1能够相互协同,共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第二章共培养NSCLC细胞株A549和TAM细胞株U937对IL-8促表达和分泌的作用
目的观察TAM细胞U937和NSCLC细胞A549在体外不同的共培养条件下,对趋化因子IL-8促表达和分泌的作用。
方法1.在A549细胞浓度1.0×105/ml条件下,观察其与不同浓度的U937细胞共培养24小时的生长情况,并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测定在U937细胞浓度为0、1、2、4、8(×105/m1)时A549细胞中IL-8mRNA的阳性表达。
2.在A549细胞和U937细胞浓度均为1.0×105/ml的共培养条件下,用ELISA法分别测定0、4、8、16、24、48小时时段共培养物上清液中IL-8的含量。
结果在共培养24小时的条件下,随着U937细胞浓度的逐渐增高,癌细胞A549中IL-8mRNA表达的阳性系数均值也相应地增高,明显高于U937细胞浓度为0×105/ml的共培养组。
共培养物上清液中IL-8的含量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48小时达到最高,明显高于共培养0小时时段以及对照组各时段,IL-8在后两者中也有一定的自分泌。
结论TAM细胞U937和NSCLC细胞A549共培养能够促进癌细胞IL-8mRNA的阳性表达和共培养物上清液中IL-8的分泌量的增加,并可能与两者相互作用的浓度和时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