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思考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清晰地描绘了和谐社会的蓝图。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进而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提出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当前全国的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共同努力,中国已经在社会保障制度领域取得了三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即形成了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我们党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下,重新审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研究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模式及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由绪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其发展、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构想及措施和结论等部分构成。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第二章)部分,系统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特征及其功能、社会保障制度的柜架和体系等关于社会保障及其法律制度的理论问题,从理论角度上,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在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其发展(第三章)部分,对英国、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改革现状和共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试图在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其后,在第四章部分,部析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后在前几章基础上,具体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构想及措施。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当前我国法律工作的重点课题。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讨有关行政合同的法律定位及相关的理论问题,比较不同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状况,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意图找到行政合同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合理定位,探索适合中国法治现状的行政合同立法模式,并结合土地法领域的行政合同状况,进一步分析行政合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完善途径。 本文前三部分首先分析了行政合同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概念的合理性,指出在职能广泛、手段多样的现代民主型行政管理中,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的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其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综合反映一国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财政支出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财政支出特别是财政支出结构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财政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职能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意义。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优
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前 六十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适的思想和言论不仅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 位,而且对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越来越成为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对这一类行为纳入刑事领域进行处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是,在我国,对于作为生产、
本文对新世纪中国睦邻外交与东北亚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睦邻外交源远流长,在国际关系史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