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一切物质资源都无法替代教师所能发挥的能动作用。随着国家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经费、校舍、设备等教育物质资源的差距得以缩小,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重点校和示范校的历史传统等致使师资配置严重不均,师资水平的差距成为制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县域内的义务教育教师交流作为我国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突破节点,发挥着推动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的战略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现了优秀教师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发展至今,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的执行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未来该如何优化,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山东省Z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Z县作为研究样本的社会基础以及政策基础,对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相关行动主体进行了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基于罗茨政策网络模型,结合Z县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行动者基于资源和利益互赖形成的网络互动机制,构建了政策网络——政策执行分析框架。为提高政策网络理论对本研究的解释力,笔者对罗茨的分类模型在教师交流政策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了适应性调整,凸显教师交流政策中校长、教师及其所在的学校组织的主体地位,区分议题网络中其他主体,将应归入议题网络的校长、教师及其所在的学校组织单独构建为校际网络集群,以丰富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网络的研究维度。设定“政策环境”、“行动者”、“政策网络互动关系”为分析单元,分析其在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中的作用机制,合理解释政策执行失真现象。经分析发现,Z县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主要表现为政策的象征性执行、政策选择性执行、政策的替代性执行等三方面。继而笔者从影响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客观因素(政策网络环境)和主观因素(政策网络主体互动)两方面展开了原因分析。教师交流政策网络环境的客观制约,包括政策文本的模糊性、弹性化设计;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认同度低;配套机制不健全等三方面。教师交流政策网络主体互动的主观影响则表现为,政策社群横向协同互动协调机制欠缺,教育部门孤掌难鸣;政策社群与府际网络之间政策共识度低;政策社群与校际网络之间存在政策决策过程中教师参与不足;府际网络和校际网络之间欠缺政策执行组织;校际网络内部互动频率较低;议题网络的参与缺失等。基于政策网络——政策执行框架的归因分析,笔者从政策网络环境路径以及政策网络主体互动路径提出政策执行的优化建议。第一,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精确文本表述,细化政策标准;健全配套机制,保障系统运行;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政策氛围。第二,构建多方良性互动行为体系:加强部门合作,明确责任分工;合理划分责权,化解县区矛盾;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执行素养;加大学校参与力度,全面实施县域交流;提高政策认识,转变政策观念:加大网络开放力度,强化公民政策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