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胜任力理论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从胜任力的视角研究硕士生导师的成果却较少见到。高校硕士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胜任力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和统计法,构建高校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由知识素养、专业能力、职业品格和人格特质4个一级指标,专业知识、指导能力、职业情感、自我特性等10个二级指标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目标设定能力、研究生学习指导能力、自信心、公正性等30个三级指标构成。依据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的指标项目编制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的调查问卷,经多次修订后,向江西省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整体水平较好但存在薄弱环节。从硕士生导师胜任力一级指标测评结果看,硕士生导师的知识素养表现为5.20、专业能力为4.86、职业品格为5.29、人格特质为5.07。从整体看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表现为5.04,表明所测评的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处于较好水平。从具体指标看,硕士生导师的知识素养、职业品格和人格特质达到较好水平,而专业能力则相对较弱。(2)不同的高校硕士生导师会因为其性别、教龄、导师年限、职称、学历、专业类别等因素而在岗位胜任力指标中表现有所差异。女性硕士生导师在人格特质、通识知识、教学能力和自我特性的表现要好于男性导师。在职业品格和职业道德上,少于20年左右教龄的导师,其职业品格、职业道德较低,但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到20年以后,相对就比较稳定。在科研能力上,当导师教龄在0-10年的时间内,其科研能力在逐步增加,而当导师教龄达到10年后,其科研能力已经基本稳定下来。担任导师年限对胜任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能力上,16-20年的导师在管理能力上表现最佳。在胜任力总分、专业能力、人格特质、管理能力、指导能力、职业道德、自我特性、人际特征等方面,副教授胜任力表现不如教授。硕士生导师的最高学历仅对导师的科研能力产生影响,学历越高,科研能力越强;是否被评为省级及以上优秀导师只在管理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被评为省级及以上优秀的导师在管理能力方面要高于未被评优的导师。(3)岗前培训、组织业务活动和导师考核评价是提升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反映了当前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的基本情况,对高校硕士生导师的选聘、考核评价以及提高其胜任力水平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