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尝试对兰晓龙军事题材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进行整体解读,论述兰晓龙对小人物形象的独特塑造方式,分析兰晓龙执着于塑造小人物形象的深层原因,并进一步思考兰晓龙小人物形象的塑造意旨。 第一章对兰晓龙军事剧作中丰富的小人物形象进行了整体观照和解读,根据“兰剧三部曲”,将小人物分为三个大的类别,一是《士兵突击》作品中突击平凡的基层普通官兵,二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作品中找寻尊严的炮灰渣子兵,三是《生死线》中坚守家园——沽宁县城中的仅有几十人的抗日散兵游勇。兰晓龙从小人物们的军旅生涯或者战争生活中寻找视角关注他们命运和人生。这些极为普通的人们为了或高尚或卑贱的梦想,挣扎着、生活着,他们卑微、渺小,甚至拥有满身的缺点,但这些小人物却让人性的闪光点在逆境中熠熠生辉,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成了数万读者的“平民偶像”。 第二章分析兰晓龙塑造小人物形象的方式。兰晓龙长于将笔下的小人物置于困境的矛盾冲突中,让他们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承受、挣扎、抉择、对抗。本文根据兰晓龙的作品,将兰晓龙的困境逢生模式分为强势环境中的隐忍突围与心理困境中的艰难抉择,通过这两种困境逢生模式,展现小人物的边缘生存状态和矛盾内心世界,展示小人物对苦难的承受和包容能力;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袍泽情谊也是兰晓龙军事题材小说的一个恒久话题,本文将兰晓龙的袍泽共存模式分为舍生忘死的侠肝义胆、不离不弃的血性衷肠、壮士断腕的慷慨悲壮三种类型,通过这三种袍泽共存模式,一方面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另一方面展示了“共同体”即团队的强大凝聚力,表达了兰晓龙对个人融入集体的体悟和渴望;幽默调侃模式也是兰晓龙格外青睐的一种小人物塑造方式,通过幽默调侃模式,来展示小人物们面对困难时的人生百态,同时展现兰晓龙寓庄于谐的独特书写手段。 第三章主要通过成长中的“草根”体验、文学中的“人性”启蒙、受众群的“趣味”诱导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述兰晓龙塑造如此众多小人物形象的深层原因。兰晓龙从不良少年顿悟,连考两年考入中戏,再从顽主学生被推荐到部队成为一名文职军人,接触各类社会各色人物和大量的基层士兵,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兰晓龙创作小人物形象的源泉。除了生活记忆之外,奥尼尔和莎士比亚戏剧担当了兰晓龙的文学启蒙角色,大量的阅读体验给兰晓龙的小人物创作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迎合受众趣味,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心理认同,也是兰晓龙小人物塑造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四章讨论兰晓龙塑造小人物形象的意旨。揭示“人”是战争的核心是兰晓龙作品创作的最大诉求,兰晓龙试图通过这些小人物来反思战争和人性,上升到民族和人道主义的层面反思永恒的战争命题——在战争中,有没有所谓的赢家?人类应该怎样共处?以此来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泯灭,思考即便是如蝼蚁般渺小的小人物生命的价值;兰晓龙认同“共同体”意识,通过作品表达出个体融入集体的渴望与必要性,以此反衬当代社会中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倾向,诱发普通大众对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淡漠的“共同体”的认同感以及认识到“共同体”的巨大凝聚力量;兰晓龙还尝试在人性的基础上重塑“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对英雄形象进行崭新的体察和塑造,从而重构新时代的“英雄主义”价值观念——即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兰晓龙格外关注个体生存方式的被扭曲和人生价值的被遮蔽,以“草原五班”的刻画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人们过于追求安逸与享乐的问题,以此消解当前普通大众的安逸状态,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倡导一种积极的生存、生活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