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竹是我国特有的竹种,原产地为浙江省临安与安吉等地。雷竹林分也是我国南方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雷竹林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一次造林永续利用。其笋体营养丰富,鲜嫩可口,而且笋期在春节前后,丰富了人们节日菜肴,是森林蔬菜中的佼佼者。近年来,雷竹被先后多地引种栽培,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对雷竹林经营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渐集约化与规范化并实现可持续经营。湖北省崇阳县是华中地区最大的雷竹引种栽培基地,本文以湖北省崇阳县雷竹为研究对象,分别林地覆盖与否及钩梢与否林分,通过标准地设置与标准地调查,了解高产雷竹林分立竹结构、竹鞭数量与空间分布特征、退笋规律及新立竹生长过程,通过各级细根的形态指标与细根年生物量等特征参数计算其细根周转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集约经营是雷竹林获得高产、稳产及早产的必要条件。调整与维持合理的林分结构是雷竹达到高产的有效途径。合理的雷竹林分结构为:立竹密度为15000株/hm2左右;立竹保持1-4a的年龄结构,雷竹林分的立竹年龄维持年青的状态;通过对健壮笋选择保护,使之生长发育为新立竹,同时让其在林地上均匀分布;钩梢有利于雷竹林分抗雪压,虽然钩梢后立竹留盘数减少,冠幅减小,但因平均每枝叶面积指数增大,对雷竹林分并无负面影响。(2)雷竹林分地下鞭系统和鞭侧芽保持良好状态是立竹生长和发笋的基础,通过每年对老龄鞭鞭段的挖除,使地下鞭处于幼壮龄鞭状态,一般要求雷竹鞭段年龄维持1-4a。随土层深度增加,雷竹林的地下鞭段数量逐渐减小。幼壮龄鞭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中。壮芽、笋芽及休眠芽主要分布在幼与壮龄鞭上,死芽主要分布在老龄鞭上。壮芽数、休眠芽数、死芽数及笋芽数分别占芽总数的39.46%、43.49%、9.93%及7.12%,且不同类型芽数目差异显著。林地覆盖后,雷竹林竹鞭和鞭侧芽的数量有所减小,且分布趋向于土表层,林地覆盖使雷竹林分生长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处理好林地覆盖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林分可持续经营就成为生产中的矛盾。何时覆盖,何时撤除,覆盖材料选择、覆盖厚度、覆盖间隔期就成为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3)雷竹林不同根序细根直径、细根长度、细根比根长及生物量之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随着根序增加细根平均直径变小,而细根长度、细根比根长及生物量则变大。雷竹林细根周转率受细根根序的影响。雷竹林各级细根的周转率大小依次为2x级细根>1级细根>2级细根>3级细根,且各级细根周转率之间的差异显著。除2级细根外,其它根序细根的平均周转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但差异不显著。(4)虽然初笋期、盛笋期和末笋期平均个体重依次减小,但笋体单位面积产量大小顺序则是发笋盛期>发笋末期>发笋初期。采用林地覆盖技术后平均单体笋重量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显著。林地覆盖与否,单位面积笋体产量增加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新立竹生长过程遵循“慢—快—慢”的变化节律,在1个月内基本完成整个生长过程,且新立竹高(y)与生长天数(x)呈S曲线,并将新立竹生长划分为三个阶段:树高生长初期缓慢阶段、树高生长中期快速阶段及树高生长后期缓慢阶段。